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的农药,是未来农药发展的方向。但从目前我国农资市场来看,农民购买使用生物农药的热情并不高,在整个农药使用量上非常少(仅占10%左右),在应用推广方面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目前,还有很多农业生产者还不明白生物农药的特性,用化学农药的眼光看待生物农药,对药效的一昧追求,未掌握生物农药的真正使用方法,施药后不见害虫立即死就怀疑其效果,就对生物农药失去信心,便得出“生物农药效果差”的结论,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生物农药再好,关键还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使用,改变传统的施药习惯,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生物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五大误区,避免生物农药使用的方法不对,保证药效充分发挥,消除大家对生物农药的误解。
1.用化学农药的眼光看待生物农药
农民习惯了用化学农药的眼光去看待生物农药,以使用化学农药的方法使用生物农药,或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对立起来,这都导致了生物农药受到“歧视”。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比较(点击查看大图)
因此,对于生物农药的定位和认知要有所改变,不应该单纯地与化学农药比较爆发期的防效,要认识到生物农药对病虫的毒害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确实会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同时也要看到生物农药对于环境、农残、抗性方面的优势。
▲生物农药发展也要“中西医结合
同时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各有所长,化学农药在病虫爆发时必不可少,而生物农药不易产生抗药性,例如植物源农药利用自然界的物质防治病虫,像中药防治人体疾病一样,一个处方内含多种活性成分,治标更“治本”,使用多年一样有效。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不能对症下药,用药存在偏差
很多农民对病症不能识别,靠经销商和自身经验,或盲目跟随别人用药,从而极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影响药效、造成损失,这是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生物农药的特异性和良好的选择性,决定了其控制有害生物种类、寄主范围都较专一。如病毒、性引诱剂等,只对相对应的病虫害起作用。例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只能对甜菜夜蛾起防治作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仅能防治斜纹夜蛾。所以使用生物农药时、应根据病害虫发生的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
3.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
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病虫害发生是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轻到重,要做到预防为主,抓住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生物农药防治属于生物学过程,从施药使害虫麻痹、拒食、饥饿到死亡需要较长时间,药效一般比化学农药慢,比不上化学农药喷后立竿见影。
因此,生物农药施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而且一般用药后2-3天才能观察到其防效。在遇到暴发性和毁灭性病虫害时,首先使用化学农药尽快降低病虫害的数量、控制蔓延趋势,再配合使用植物源农药,实行综合治理。
4.不懂得农药轮换使用和合理混配
再好的农药也不能包治百病,必须轮换使用,同时与生物农药合理混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生物农药进行混配时,要区别对待,好要随用随配,一次用完。
生物杀虫剂可与多数化学杀虫剂混配,因多数化学杀虫剂都呈化学酸性、生理中性,对细菌、真菌没有抑杀作用和中合反应。但是,细菌性生物杀虫剂不可与化学杀菌剂混配,一旦混配,生物药剂的活性细菌孢子会遭到扼杀失去其应有的活力。
生物杀菌剂可以和多数化学药剂、生物药剂混配,但不可与碱性药物混配。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木霉菌类等药剂可以与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杀虫剂和啶虫脒等化学杀虫剂同时混配使用。
5.药剂使用方法不当
生物农药也应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应先和少许水配制成母液,然后再用母液兑水配制使用。切忌将农药直接倒入水桶稀释。多数生物农药无内吸性,喷药时应注意喷洒均匀,使作物的每个部位都喷湿喷透,防止漏喷,这样才能发挥生物农药的特点,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由此可见,生物农药作为一类特殊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使用技术要求更高,必须根据其特殊性合理使用。同时还要转变农民依赖化学农药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科学使用生物农药,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才不会致使生物农药在推广应用中步履艰难。
害螨、害虫自然天敌---捕食螨
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敌产品
农业部评为我信赖的绿色防控品牌产品
全国诚邀合作,微信(1806069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