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rfid防伪模式的层次为:
1)公共密钥结构的标签数字签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生成一个数字签名并锁定写入封装在药丸包装中的rfid标签的存储区。这个数字签名--公共密钥结构的密钥部分--可以由经授权的rfid阅读器读出以便在药品分销商处或整个供应链中对所标贴的产品进行验证。
2)包装集成标签的“电子指纹”能进一步和标签的物理特性整合,使标签的安全性更难破坏。
3)供应链的监控事件验证贯穿于整个物流链,被授权的rfid阅读器可以同时在标签端和数据网络端生成事件验证信息。在将写入标签中的事件数据与存储于分布式数据网络的相应事件数据的比较时,被称为事件标志的事件时间/数据标志可用作另一层次验证。
ti表示,随着这个rfid认证平台在供应链的各个附加点的采用,这套健全的结构支持庞大的电子家谱提供药品物流链中的高度可靠性。
目前瑞士钟表业防伪正要采用rfid技术。瑞士winwatch公司正致力于开发与申请智能化财产特许专利和将rfid技术运用于各种瑞士名表的解决方案特许专利权,同时他们希望成为钟表面rfid镶嵌技术的专利颁发者。
考虑到金属表壳对天线频率接收所造成的影响。 winwatch公司将rfid tag镶入手表表面玻璃进行手表的防伪,识别和追踪。并且这项技术在2003年已经得到了瑞士政府的认证。
由上面介绍发现对应用rfid于防伪上已经呼声很高,然而应用rfid防伪,又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前面说的第一种若通过唯一id号来防伪,一些标签可读可写,可以把读到的标签id再写入新的tag,这对防伪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如果借助算法来安全管理,那又势必造成商品信息不能通用可读,既造成相当一部分读写器无法识读。
对第二种防伪,由于必须使用专用仪器鉴别,属于仪器鉴别类防伪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则有两个致命缺陷难以克服。也就是下面两个问题:
1 、谁在使用“读卡机”(鉴别仪器)? 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员工?谁保证 “读卡机”是真的? 不是被“调包”过的?
2 、 电子标签是否可以(被造假者)回收再利用?
所以,对前一种唯一id+安全算法的防伪和后一种由于仪器鉴别类防伪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领域的共同弱点是:在广泛使用的前提下,如何确保鉴别仪器的安全的问题,应用于商品防伪领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考虑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