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cim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印刷领域应用的时间还不长,是从近几年开始的。时间虽短,但其优势已初现。据先期的使用者介绍,cim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浪费和消耗,并且可以优化管理,改善内外信息传递。这一切都证明了cim并不是虚有其表,在印刷工业仍有其用武之地。
cim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是某种固定的模式,可大可小,根据具体企业的目标和条件来决定cim应在哪些经营活动中实施。前提是用户首先要明白在哪些经营活动中执行cim有利于当前的操作、并有利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同时,cim的实施也可能会要求某些经营习惯的变动,比如说,自动化印刷指令则可能要求相应操作人员提供更加详细的生产计划说明。
作为一个创新技术,它面临的是来自传统的挑战;作为一项技术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它要解决的就是人们对它的误解。结合印刷工业,综观业界对cim的误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误解1:cim不适用于印刷工业。
事实:许多印刷服务商在实际的生产中已采用了cim。目前,许多印刷厂都在利用相应的软件来处理这些工作:由内部局域网构建的iso 9000管理、生产计划编制、用于估价和成本预算的印刷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工作流程(特别是pdf)、色彩管理、自动的墨键预设、车间数据采集、联机的装订设置等等。
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凡是借助计算机和软件来完成这些工作的就是在贯彻cim,并且现有的印刷设备几乎可完成上述所有的任务,也就无须更换现有的设备。尽管这不是cim应用的全部,但如果你已经实现以上操作,那就是已向cim迈出了一大步。即使你仅仅实现了其中的一两项,那也是正在贯彻cim。
除了人们不理解真正的cim之外,jdf的大肆宣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cim的重视。jdf和cim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jdf是以xml为基础的一种数据格式,它为系统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以便相互交流和描述工作流程。jdf促进cim解决方案的实施,因为它允许生产流程中的不同设备和软件可以共享信息。
误解2:cim造成公司之间的雷同。
事实:在印刷工业中,有人认为,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改进并不能长久地改善公司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生产力和操作效率相对容易被仿制。但是,工艺的改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通过某个转变就可实现,更不是简单地通过更换某台设备就可尝到cim的甜头。何况,并不是每一个印刷公司都有实力去实施cim。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不采用cim,不可能在成本控制之内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误解3:cim的实施完全依赖于jdf。
事实:尽管许多新的cim解决方案是由cip4的jdf(工作定义格式)来实施,但是对于用户来说,大多数的cim理念和技术并不需要jdf就可了解主要的改进。
jdf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被提出来,是因为它允许一个相对流程化的生产工艺中的不同设备和软件来共享信息。可以肯定的是,jdf不仅在今天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今后的生产中相信也将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不好好地审视现有的工艺,不正确地估计cim实施的好处,那么就不能充分地利用jdf的互用性和自动化。
误解4 :cim只能应用于车间操作。
事实:cim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用于车间生产。cim的理念代表了企业改进思想的一个过程,它可以使你的整个经营变得效率更高、利润更丰厚。
误解5:印刷商不愿接受cim。
事实:成功的印刷商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变化,可追溯到古登堡时期,并且在不断地吸纳着日益进步的新技术。从莱诺铸排机、到平版印刷机、到光电子和计算机排版、到数字化的工作站,以及桌面出版系统语言的演变,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其应用的速度也在加快。pdf是通过12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标准;jdf也从2004年开始有了一个准确且清晰的定义,并且很快地就引起了业界人士对它的关注与接受。
误解6:印刷商没有能力实施cim。
事实:在每个行业中,都有一些公司不愿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认为当前的经营就可以很好的满足他们的商业目标。但是,如果你想要公司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实现不断的强大,你当然不会没有利用cim的动力。培训和大量的阅读是快速提高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且是从主要的经营商和运作人员那里购买,印刷商一定会成功地实施cim,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
误解7:实施cim就须更换现有的设备。
事实:其实,cim的理念和计算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需要一个电子数据表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配置jdf软件的新设备来提高生产力;而旧的设备也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相同的目的。比如,曼罗兰公司就定期将用户使用的1995年以后生产的单张纸印刷机通过加装pecom系统来实行系统的升级,以实现jdf的连通性。
尽管一些主要组成部分无需额外投资,但实施cim的个别系统则要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配套工具,诸如印刷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动态调整、自动化的印前工作流程、印刷机设置的自动下载、机械之间的网络化的协调等;另一方面则是直接面向客户的系统,诸如活件提交、软打样等。
但是设备并不是一定要改进的,即使你拥有大量的资金,完全有能力进行设备的更换。其实,你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经营的进一步改善,包括改善工作效率、提高利润空间或实现差异化经营等。
信息来源:国际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