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仓离古德堡仅二三千米路程,明代守堡的汉军随时可进入老仓地界他们军屯的范围都能伸盖到外仓,汉到夷走,曾是云南的普遍情形。从安定关、占德堡有汉族军人驻扎那天起,老仓的乌蛮后裔倮倮人、侏俐人就不可能在外仓长久定居,倮倮人、侏俐人会往中仓、迤仓、河底、无量山深处迁居。清代古德堡依然驻兵,外仓迁来了蒙化人建寨定居,清光绪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已平息,景东恢复安宁,老仓河流域的蒙化人开始大力发展茶叶,今天仍可看到,三个仓各村寨清末茶树尤其多。
外仓找不到300年以上的大茶树,连与外仓相连的中仓留下来的300年以上的地埂茶也很少。从外仓、中仓地埂上少有300年以上古茶树来看,从明朝开始,外仓、中仓的原住民倮倮人、侏俐人已经在迁动移寨,虽然他们有一部分人仍在老仓河两岸生总,但他们定居的村离驻有汉军的堡关、驿已有较远的距离。
在安定范围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离大古德村(古德堡)离安定街(安定关)越近越找不到300年以上的地埂茶,汉军们·直都在实行军屯,但却没像乌蛮邡样在地埂上种茶。1949年以前,无量山的倮倮人侏俐人是极少与汉族人通婚的,他们也不爱经商,而蒙化人明代已开始与汉族人通婚,清代已开始戤马帮,今天住在安定的蒙化人90%都有汉族血统,他们是彝族和汉族结合的后裔。
安定蒙化人中最大的家族是罗氏,罗家还有家谱,他们的祖上是江西弋阳人,明洪武年间随沐英、傅友德充军来的云南,在蒙化城(巍山)住过,安定的蒙化人彝族文化,汉文化都接受、都保留,他们会讲彝话、穿彝装、喝烤罐茶、供土主庙供道观、过火把节也过春节,立家族祠堂、读四书五经,看重科举仕途,外仓的蒙化人罗大任清光绪年间已到大理和昆明的书院读过书。民国初年罗大任在外仓创办了一所小学,取名同仁馆,那些在同仁馆上过小学的彝家子弟后来大部分都去景东、大理、昆明读过初中、高中,1952年景东县有了唯一的一所省属小学就是外仓完小,它的前身便是同仁馆。
安定的蒙化人接受汉文化较多,他们敢于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淸朝末年老仓河流域大面积种茶,与蒙化人敢于走出去,善于经商有直接关系,外仓的蒙化人1940年以前跑马帮的人是三仓各个村中最多的,安定街的姜尚文要收中仓茶、迤仓茶还要请外仓人帮他收、帮他驮下山去,外仓的交通条件在三仓中是最好的,离安定街也不远,茶叶送到安定街很容易1956年以后外仓很快就建成千亩荼基地,率先坐上产茶第一村的位置,外仓茶对外统称老仓茶,商家不知晓老仓茶中比例最大的原来是外仓茶。本内容来自《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无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