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年7月,“新一佳”被媒体曝出资金周转困难、拖欠供货商货款的消息。一个月后,50多家供货商手持高达数千万元的“白条”来新一佳讨要货款。如今,深圳蛇口新一佳关门,世界之窗的新一佳缩小了一大半店面,园岭新一佳门店停业,商场门口挂着一张无限期“内部调整”的告示牌,田贝新一佳,则出现货架空空的现象,甚至连啤酒可乐都没得卖了!
事实上,“寒冬”中的实体百货商超不止“新一佳”一家。11月8日,英国最大的零售商马莎百货对外宣布,由于中国内地门店持续亏损,马莎百货将关闭在北京、上海、苏州、武汉、青岛的全部10家门店。而最近,上海“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宣布将在年底撤店谢幕的消息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唏嘘感慨。
显然,2016年国内的百货商场、超市卖场正上演着一轮更大范围的关店潮,范围遍及一二三线城市。
2016最新百货商超阵亡名单!
诸多百货商超关闭或面临关闭的浪潮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体行业业绩的萧条。
《2016年上半年百货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国内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的57家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整体实现营收2628.01亿元,净利润则为-53.0726亿元。而超市业态的13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413.7亿元,净利润23.85亿元,整体业绩虽未出现亏损,但盈利能力却在退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联商网《2016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也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2016年,百货店的困境继续扩大和加深成了不争的事实,整体向下、日渐式微的趋势似乎难以逆转。2015-2016年,万达陆续关闭近半的百货店,甚至在今年的中报中直接将万达百货的业绩删除,个中形势不言而喻。
社科院日前也发布了《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为蓝皮书),报告指出,目前的百货商超“倒闭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中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二是倒闭的不仅是中资百货店,还有外国大牌的百货店;第三,倒闭的趋势还在加剧;第四,倒闭的不仅是大型的百货店,中小型的也难逃厄运。”
是电商太强,还是实体百货商超太弱?
对实体百货商超出现的业绩大面积下滑、关门关店现象日益严重,业内普遍认为,电商冲击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当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电商运行成本低、价格优势大,由此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客观地讲,电商能够对实体店形成比较大的冲击,确实是价格因素带来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逐渐呈现蓬勃之势,逐渐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网络零售巨头。虽然它们在并购市场比较活跃,阿里巴巴也通过收购苏宁云商、三江购物等零售商股份,切入线下零售业务,不过目前来看,这些并购带来的线上与实体零售业的融合程度还比较低。换言之,目前网络零售对实体零售的影响主要是冲击效应,融合带动作用很小。
导致实体店关张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增加的供给和相对有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实体店铺过剩日益严重,而百货、商超往往是购物中心里的主力店。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数字上是美国的3倍之多。而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而目前运营的购物中心有一半面临着经营困难,有近千家面临着停业调整、倒闭的风险。
此外,数据还显示,日本、韩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约为1平方米,香港地区约为1.5平方米,但中国内地的一些二、三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的面积已经达到或超过了2平方米。而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330万平方米、320万平方米和260万平方米,分列全球前三位。像惠州这样的城市,城区人口只有不到150万人,未来3年有超过11家购物中心开业,预计开业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可以预见,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购物中心开业之后的前景并不乐观,其中开设的百货、商超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实体百货商超倒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目前很多店铺由于同质化严重,且并未掌握核心竞争力,很容易导致“脆败”。以国内颇受推崇的商业地产模式为例,流通蓝皮书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公开表示,商业地产的模式自己打败了自己。“商业产品应该是自己采集、自己定制或者自己设计商品,掌握整个价值链,但是现在百货商店的服务员都不是商场的人,是厂商的代表,扭曲了商业的本质。”荆林波说。
相比中国电商热火朝天的场面,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商则显得冷清很多。日本大阪城比较繁华的商业区像大阪城、心斋桥、难波、天神桥、梅田等,一到节假日人满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说购物天堂东京了
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实体商业没有像中国这样衰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做精细化的服务。中国民众使用电商购物,大多会首要关注价格,因为一般电商的价格要比线下便宜些。但在日本,曾有机构调查发现,享受逛的乐趣,是消费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价格。
惨!惨?惨…“关店潮”后的漫漫求生路
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必然有实体店铺能够生存下来。
那么,实体店铺该如何突围?蓝皮书提出的大方向是: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多重压力之下,传统零售业唯有转型。怎么转,这是个问题。统观目前百货商超转型,以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种方式。
方式一:百货向购物中心转型
购物中心专业研究机构imall曾发布过一项关于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及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已有17%的传统百货公司开始转向购物中心;而在全国范围拓展的百货公司中,转型购物中心的比例高达42%。
向购物中心转型的百货很多,以王府井百货为例。王府井早已于2011年成立了专职发展购物中心的事业部,从2013年开始,王府井开始“去百货业态”,重点拓展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2013年2月,王府井以16亿元收购春天百货,后者旗下有沈阳和北京两家奥特莱斯门店。2014年9月,塔博曼在中国与王府井百货战略合作,并推出cityon熙地港购物中心。2015年,王府井与恒大地产合资成立购物中心管理公司。
王府井百货提出百货业态转型的两大思路,要么向购物中心发展,成为大体量、一站式的商业综合体;要么做小,成为小而美的精品百货。这其实反映出未来实体店两极分化的趋势,门店要么做大、大到足以有强大的集客能力;要么做小,优化品类,提高坪效。事实上,沃尔玛宣布创办“乐世界”购物中心也是这一思路。
当然,这一转型思路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避开购物中心过剩的影响。
方式二:百货向折扣店转型
体量大的百货店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选择购物中心化,体量小的百货店则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转型为某个优势品类或几个关联品类的专业专卖店。按照百货转型折扣店来解读,传统百货店属于旗舰店,来到这里的用户都是有目标的,而折扣店更多属于“淘宝型”店铺——核心就是为了激发非计划性消费。
在中国市场,百货折扣店这一业态表现为——微百货。像名创优品、生活无忧、大创生活馆、优宿优品等微百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大商圈。微百货新业态正成为逆势扩张的一匹黑马,它们普遍以低价但设计感强烈的商品作为卖点,并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方式三:超市业态向社区便利店转型
2016年,超市业态逐渐开始聚焦社区商业。大型的零售巨头中,华润万家和家乐福都明确提出小业态、社区店的发展战略。
无论是家乐福开出的esay家乐福社区便利店、还是大润发首家高端超市rhlavia亦或是华润万家旗下的乐购ex-press标超,可以看出,在未来这种凸显便利的社区性超市的发展将成为业界一大亮点。
方式四: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对接
前面三种探索方式更多的是零售企业在线下业态的转型,除此之外,百货业也在纷纷触网,寻求线上的变革延伸。传统零售业经历了从与电商博弈到积极寻找合作的态度转变,如同永辉牵手京东,万达联手腾讯,银泰、苏宁先后与阿里展开战略合作。
尽管一切还在试水阶段,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但实体零售企业对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探索却是孜孜不倦,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发展模式在零售业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