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直接原因,爱奇艺将矛头直指近些年行业内形成唯数据论、唯播放量的不正之风。当然,笔者赞同爱奇艺在官方声明中所列出来关于播放量的种种弊端。
但笔者的疑问是:
一、爱奇艺能仅凭一纸声明和自己一人的单薄力量就改变行业内产业链上下游、平台方、用户和制作方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潜规则吗?
二、上市不久的爱奇艺此举,会不会是声东击西,另有所图呢?
这次爱奇艺行为,其实和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学评价模式极为相似,在国家层面素质教育的推动已经超过十年,到目前为止,虽然社会上可能有保送生、自主招生、特长生等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下的上升通道。但目前社会上最广泛、最公平的上升通道依然是“高考”这决定命运的终极一考。“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子,高考的支柱地位仍无法动摇。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大打折扣,而是素质教育体系实在太庞大,短时间内很难见到质变的效果。
我们将此种逻辑迁移到国内视频制作这个行业中来,似乎就有那么一些不谋而合。
国内的整个视频制作产业链条是,制作方先自掏腰包投资拍摄,之后播放平台对赌协议的方式买入,不管是独家版权,亦或是多台联播,最终只求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面向用户展示,最后广告主通过播放量以及市场舆论热度和一些其它影响因素来决定是否插播广告,最终也是这些广告主为制作费用掏了腰包,还给各个关联方贡献了利润。
虽然这两年不管是制作方、平台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探索更为广泛的盈利模式,但不得不说的是,广告收入对他们而言,依然是最主要的收入,短时间无法替代。所以说它是一个极其牢固的传导链条。
因此,唯一量化的指标播放量就成了很关键的评价标准。因为这些播放量将直接决定这些关联方最终能从广告主拿到的利润。如果押对宝,广告方也将获得规模化的市场效应。所以它是一个三赢的生意。
但现在,有人打起了播放量的歪主意,只能让其三败俱伤。
从逻辑上来说,播放量本身没有错,但日渐猖狂的“刷量”让大家不堪重负。现在各大平台当季播放排行榜靠前的视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百亿的规模。可以说数据大到让你恐怖,除了平台设计的规则让播放量奇高无比之外,播放量注水,是最主要的因素。之前有一位业内认识评价一部播放量超过400亿次的剧时说:“将全球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加一次,可能都没有这么多吧。”虽然看似有些调侃,但400亿次背后的真假真的值得我们商讨。
并且买单的广告主也不是傻子,这个数据它会相信吗?所以如果这些注水的播放量最终也由不堪重负的平台买单。
而对于制作方而言,不管是谁在刷量。最终它们都将失去市场对内容制作方向的直接反馈。如果说这些剧本来就不错,那还可以说是良性循环。如果是劣质产品呢?那就是反向示范呢,最终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制作方的产品最终慢慢的失去大家的口碑。
短时间看不出影响的刷量生意,但在大方向最终会将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拖向死亡的深渊,其结果也许就是万劫不复。
那么爱奇艺的改变能肃清行业“毒瘤”吗?
这点很难说,虽说爱奇艺在国内视频播放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想要真正的发挥效应,还得是整个行业链条的传涛机制改变,也即爱奇艺的做法要得到上下游的认可,且还需要同行竞争者的跟进,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机会。最终成功的关键是爱奇艺的“热度”能不能为大家带来更大的预期利益。
爱奇艺只有去播放量这一目标吗?
盈利是所有企业的终极诉求,对上市企业更是如此。而刚刚上市的爱奇艺更是需要给资本市场上亮出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得到认可。而在国内,不管是阿里的大文娱产业,还是腾讯方面、亦或是百度站台的爱奇艺,盈利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视频网站烧钱的帽子一直没有摘掉。
笔者认为,它此举更大的目标是朝着盈利这个方向的。
“流量”一次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逐渐演变来的。而现在似乎整个互联网上所有的玩家都在叫唤“缺乏流量、流量昂贵”等问题。去流量成为了所有玩家共同的诉求。
这对视频网站也同样适用。爱奇艺的改变目的在于让大家放弃“唯流量论”的思考模式,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打造的这个多维度的“内容热度”这一评价标准将上下游深深的捆绑在自己的体系之中,让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也即从单一的合作模式走向多边合作模式。这也直接传导到自身的盈利体系上,从以前的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