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养殖模式下,养殖场往往通过“高频率、高剂量”的疫苗免疫来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一般情况下,在猪的生长周期中,需要通过8-12次接种5-7种疫苗,个别猪场甚至高达10种疫苗免疫17次之多。如此高频次的免疫不仅增加生产成本,增加机体的应激;同时,高剂量、高频率的免疫,也损伤了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加之疫苗免疫过程中的工人操作,增加了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不利于猪群疫病的防控。
“高频率、高剂量”的接种一直是猪群免疫的无奈之选!
众所周知,在规模化养殖方式下,单一疾病的发生会经常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甚至感染同一疾病不同血清型的毒株,导致病情更加复杂;为了有效防控这些疫病、减少接种次数,可通过研制多价多联疫苗或者混合免疫,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
联苗的研制相对复杂,不是将现有疫苗简单组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抗原组分间的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的前提下,解决抗原之间互相干扰、表达抑制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临床上联苗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还可以减少应激反应、降低成本、同时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规模化生产的今天,联苗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养殖者的欢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抗原纯化、浓缩工艺的成熟;加之6月29日发布的疫苗管理法,支持多联多价等新型疫苗研制,优先审评审批创新疫苗,将极大的加快多联疫苗的研发。
在科技、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未来猪场的免疫一定是多联多价或混合免疫!
来源:普莱柯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