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现场后,经民警仔细观察,该动物为国家“三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狍子。该狍子站立不稳、体型较小,初步判定其为狍子幼崽。在林场职工及民警共同配合下,立即将该狍子装车送往陇东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助保护中心进行救治。因狍子幼小,无觅食能力,现在中心喂养,待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后适时放归大自然。
狍子(学名:capreolus pygargus)体长约1.2米,重约30千克,有着细长颈部及大眼睛,大耳朵。无獠牙,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无角,雄性长角只分三个叉。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尾巴仅2-3厘米,狍爱成对活动,过冬雄狍与二、三只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脱落,新角最迟3月开始升长,6、7月长成,此时进入发情期。雄狍用角剥开树皮并留下前额臭腺的分泌物做为自己地盘的标志。狍通常是双胞胎。
食草动物。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