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邦子又称老婆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距今大约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剧种,却排演出178件反映乡村党建、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新时代农村主旋律的剧目,连续10年走上央视,获得省级以上荣誉60项。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我是鲁俊议”我们邀请到济南市钢城区政协委员、辛庄镇下陈村潘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做客演播室,请他谈一谈是如何带领村里的老百姓把乡村文化做成一种产业的。
从2003年接任蟠龙梆子剧团团长到现在,经过16年的发展,韩克带领剧团从濒临解散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化运作,愣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韩克介绍说,早期的蟠龙梆子剧团成员完全是下陈村村民。后来,附近的村民只要是有戏曲方面的才能,愿意加入的,剧团都吸收,现在济南、全省的很多专业人才都愿意加入到这个剧团。剧团的两个骨干摄像师,一个以前是开拖拉机的,一个是给猪打针的,他们从最简单的开机关机开始,在拍摄的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学习,逐步成长为剧团的专业摄影师。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农民啥也不会,又拍电影、拍电视剧,不过就是哗众取宠。韩克却说:“我们不要做一般的农民,我们要做作品,要拍电影电视剧上央视。”由于资金问题,早期剧团汇演,乐器都是手工制作。没钱增添演出设备,韩克便去拉赞助。赞助商问他:“给你个乐器你能演奏得了吧?”一句话刺激了他,再困难也要拍出好作品。韩克说,在艺术这个门类里没有什么工人、农民,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只看你的作品好与坏。凭借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韩克带领剧团精心打磨作品,逐渐开始在区里获奖,再到市里、省里,全国获奖。现在,蟠龙梆子剧团正式通过工商部门注册了济南市蟠龙梆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转型成为现代文化企业。
韩克说,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又与其他的非遗不同,真正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它没有市场,没有观众群体,整体存续状况比较难。正常的下乡演出一场戏最少需要二三十个人员,再加上设备,单纯通过政府补助的一千五到两千块钱,难以维持剧团的生存。韩克希望政府能多出台一些支持、帮扶传统戏曲的政策,让传统戏曲走出困境。
守初心,担使命,韩克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年轻一代更要守住初心,守住咱们文化的根脉把它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