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头碰到了来看麦子的老赵,交谈中老赵提到“夏麦收了之后,秋季就不种了,到时候看看,要是有人租的话最好,真没人愿意租的话,干脆就撂在那吧,我实在是种不动了”。老赵说的也是实情,对土地感情深的,不管挣不挣钱都不愿意让土地闲着的是农村的那些老人们,但对年轻人来说,几亩地的麦子根本值不得回家一趟,一点不夸张的说如果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打工的话,可能连来回的路费都要“赔”进去,“年前人在外边打工都不回来帮忙,我还种地弄啥”,老赵嘀咕着。
老赵短短的几句话点出了当下农民对种地的想法:宁可土地不种也不能放放弃打工。对于这点我们不用请教专家,也不用看相关的数据,农民只要观察下自己身边就会发现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的人估计现在三成都不到,超过7成的农民奔赴不同的岗位上打工,农村的土地空置率空前提高,农业后继无人似乎是早已注定。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的地要是都不种了,吃国外的粮食吗?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答案是根本不靠谱。
我说不靠谱的理由有2点:
1、我国人口太过庞大,单日粮食需求就数量惊人。粮食和各种的制造品,装饰品,工艺品之类的还不太一样,那些属于可有可无的,经济条件允许了就买点,真不允许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但是民以食为天,粮食一天都不能断了。对我国来说,足足有十几亿的人口,且不说用粮食来酿酒,做其他加工等用途,就说国内所有人的食用需求就很难满足。正是由于粮食是刚需中的刚需,所以才更应该自己掌握主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话有点心太大了的感觉。
2、很可能会“被宰”。从国外买粮食就涉及到了价格,不谈那么高深的,就从最简单的来说,如果自己也有,国外也有的话,那无非是看品质上的区别以及价格上的区别,但不管最终消费哪个,由于彼此制约,价格都不会太离谱,但一旦失去了这个制约的杠杆,一家独大了,那人家说怎么卖就怎么卖,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时候很可能成为冤大头,被狠狠地宰一顿。
如果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工业毫无疑问比较大,但作为延续了千年的农业大国,农业也是关系到饭碗的事儿,所以不容小觑,否则饭碗拿在别人手里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虽然农民各自种植的方式已经有点过时了,但是农村新型合作社,新型农场这些概念确是新生的,所以希望各地都能加快普及的速度,让农民看到种地的希望,这样就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