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看来,这四个途径很接地气,很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现在有很多农民对乡村振兴没有信心,小编长期和农村打交道,长期研究农村政策,早就想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为三农发展出谋划策,现在结合国家的四个方面,结合县乡村3级实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同意的地方可以留言探讨,总之为了一个目的,农民能致富,农村变漂亮。
农民增收真的那么难吗?小编认为不是,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关键有人真正研究农业,真正关注发展农业,县乡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县村干部,如果真正想致富,就一定能收到很大的收获。下面结合国家的策略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凡是标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内容,紧接着的下一段是小编的分析和见解。
第一,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做好农业的节本增效文章对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增长非常有作用。下一步,继续推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种地或者养殖的收入。现在一家一户的农民种地很繁琐、劳动成本高、例如农民打药的效率和效果远低于无人机;投入成本高,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投入成本高;收益少,由于小农户在市场种没有话语权,同时农产品科技含量,价格上不去。如果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会实现节本增效,北方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一年一亩的土地,种植大户能多收150 元到200元。
但是一家一户很难流转到集中连片的土地,小编认为,村干部里有这个优势,可以通过做工作把村里的地统一流转给几个爱农业的种植户,统一签订合同,同时要兼顾协调小农户和大户的利益。把结余的劳动力,放到需要精耕作的农业项目中,例如,大棚蔬菜、绿色农业等,让农民再有一份收入,那么肯定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了。
第二,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1997年以后,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这个事关农民增收大局。工资性收入去年一季度是1843元,到今年是2009元。下一步,既要继续发挥传统就业渠道“稳定器”的作用,又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农产品的粗加工、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推广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发展平台,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为乡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现在农业要增收的主渠道是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干首先要学习,要把握方向性,创造条件,可以根据村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传统产业定发展方向,发展品种,可以优化村内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大户+农户的规模种养优势,加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流通优势共同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和创业。
第三,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去年一季度农民财产性收入118元,今年是130元,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但是潜力很大。下一步,将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农民财产性收入确实是潜力很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把农村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核算清理,把经营性的资产按股分农民身上,使农民由村民变股民,村里能集中村集体经营性资金办大事,办好村集体经济。现在许多村都是集体经济空白村,农民不能从集体中收益,村民不好管理,所以村干部要想法设法,发展村集体经济,现在国家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再加上,国家正在试点的宅基地改革推行以后,如果能很好的运用,都将有很大的发展增收潜力。
第四,逐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2019年一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从上一年同期的816元,增长到今年的925元。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体系,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消费环境,同样有助于稳定农民预期,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对农民增收工作而言是同样重要的。所以这是一篇综合性的大文章,将努力把这篇文章写好。
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投入不断的加大,乡村振兴的各项措施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村都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如果各级干部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将错失机遇,将成为村历史的罪人,有愧于村民的信赖,白领国家的工资。
当然,村干部起关键作用,村干部的作用的发挥依靠自身的素质、涵养、干事创业的激情,同时也离不开乡里、县里的支持、帮助、以及激励机制、创业环境的打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