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10+3」南宁: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快步迈进

2019/4/30 6:54:25发布142次查看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各项决策部署,学习贯彻中央领导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补短板强优势显特色,推进产业优化提升”发展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快步迈进。
根据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关于报送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实施进展情况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升行动进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南宁市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桑蚕、食用菌、生猪、草食动物、罗非鱼、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13个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重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粮食
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5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22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广西第一。截至2017年9月,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37万亩,占全年计划652万亩的97.7%,同比持平;预计粮食总产量在119.5万吨左右,同比持平。
2、糖料蔗
2016年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203.4万亩,与上年持平;2016/2017年榨季产量111.55万吨,比上年增2.78%;面积、产量位列广西第三。截至2017年9月,糖料蔗种植面积181.07万亩,同比增长5.85%。
3、蔬菜
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348.5万亩,比上年增5.4%;总产量517.69万吨,比上年增6.48%;面积、产量位居广西首位。截至2017年9月,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32万亩,预计产量达到35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48%和5.74%。
4、水果
2016年水果种植面积183.6万亩,比上年增3.36%,产量233.82万吨,比上年增9.3%,面积位居广西第四,产量位居广西第二。截至2017年9月,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96.3万亩,同比增长6.8%;总产量116.96万吨,同比增长16.71%。
5、桑蚕
2016年桑园种植面积61.05万亩,同比增0.95%,蚕茧产量9.17万吨,同比增4.88%,面积产量位居广西第二。截至2017年9月,全市桑园面积67.82万亩,同比增长0.19%,鲜茧产量7.31万吨,同比增长24.3%。
6、草食动物
2016年全市牛存栏75.5万头,同比增长3.38%;出栏25.09万头,同比增长4.19%,产肉量24706万吨。羊存栏31.71万只,同比增长3.16%;出栏28.05万只,同比增长10.22%,产肉量4357万吨。截至2017年9月,全市牛存栏73.92万头,同比增长0.51%;出栏18.24万头,同比增长3.8%。羊存栏29.46万只,同比增长0.45%,出栏18.21万只,同比减少1.2%。
7、生猪
2016年全市生猪出栏417.41万头,同比减3.80%;生猪存栏417.5万头,同比减3.78%,其中能繁母猪44.67万头,同比减0.78%。截至2017年9月,全市生猪出栏367.11万头,同比增长1.53%;生猪存栏430.32万头,同比增长0.15%,能繁母猪44.53万头,同比减0.35%。
8、休闲农业
2016年全市拥有“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比2015年增加8个。其中,兴宁区围村荣获农业部授予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荣誉称号。截至2017年9月,全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增至24个。
9、富硒农业
2016年全市参与富硒开发企业共14家,建设生产基地15个,面积1.84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土肥站下达的1.5万亩的任务,已认证的富硒农产品10个,打造富硒品牌10个。截至2017年9月,全市已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7个,面积共2.55万亩。
(二)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情况及成效1、品种方面
一是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
2016年,我市大力推进横县永新、横县绿健达、武鸣利源、喜洋洋墨羊、地保利、隆安汇生、西乡塘金陵、邕宁一遍天、青秀四野牧业等一批重大畜禽良种项目实施。
2017年计划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10个,并做好横县永新、马山精菲,武鸣利源,西乡塘金陵集团双定基地,邕宁一遍天二期工程等一批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重大畜禽良种项目指导服务工作。
二是实施品种培育保种工程,加大生猪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打造区域良种核心区,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原种畜禽良种场和祖代、父母代畜禽良种扩繁场,为生产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截至2017年6月,已创建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3个,占全区3/4,形成了生猪优良苗种产业,猪苗销往全国除台湾、西藏之外的29个省区,生猪苗种产值高达10亿元左右。三是抓好果树健康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在华投区建立了一个100亩柑桔无病毒良种繁殖基地。2017年完成20多万株的柑桔无病健康苗木的繁育,主要品种包括沃柑、茂谷柑、沙糖桔、四季芒等水果品种。
2、品质方面
继续以“菜篮子”工程、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提升项目、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富硒农产品开发行动等为抓手,持续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016年市本级实施各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共120个,其中粮食安全保障项目21个,农产品标准化及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提升示范项目 28个,蔬菜基地建设项目22个,禽畜标准化生态养殖建设示范基地32个,水产标准化生态养殖建设示范基地17个;落实糖料蔗“双高”基地223个共16.65万亩。
2017年,全市实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13个,水果、桑蚕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提升示范建设项目34个,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点项目27个,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建设示范项目13个,粮食安全保障项目24个。
截止9月,落实完成“双高”糖料蔗基地20.12万亩,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7个,面积共2.55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2016年全市共有140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比2015年增加35个,其中2016年新增14个(无公害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地理标志2个)。截至2017年9月,全市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总数达146个。
3、品牌方面
近年来,南宁市重视农业品牌塑造,加大对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重点打造了“南宁香蕉”、“南宁火龙果”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南宁农业品牌。水果产业方面,以振企公司、润宇公司、金福公司为代表,认真开展火龙果绿色食品生产和申报,2017年7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南宁)火龙果品牌大会,会上创建南宁火龙果品牌;金穗集团培育的“绿水江”和“金纳纳”两大国产香蕉品牌,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食用菌产业方面,广西仁泰生物有限公司注册了“万意牌”商标品牌、生产的双孢蘑菇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广西南宁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御尚菇”商标品牌,生产的秀珍菇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广西绿霖食用菌有限公司注册了“小帽山”商标品牌,生产的杏鲍菇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我市有17个生产企业积极申请富硒农产品认证,已有12个产品获得认证,其中“莉香庄园”富硒大米、“周顺来”富硒绿茶、红茶、“永新源”富硒猪肉、“十万大山”富硒提子等富硒产品已在广西初步形成品牌。
(三)产业提升主要亮点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全程生产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
围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南宁市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及产业提升项目,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2017年,市财政安排粮食安全保障资金1800万元,实施粮食安全保障项目24个,扶持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22家,为保障粮食产业双安全、实现粮食产业双增发挥重大作用。
二是大力发展香蕉深加工,延长水果产业链。
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香蕉全产业链建设为主导,不断延伸香蕉产业链,建成全区唯一的香蕉粉/浆深加工项目园区,年可加工鲜香蕉25万吨,年产香蕉浆10万吨、香蕉粉3000吨,提高了香蕉的附加值,填补了广西香蕉加工领域的空白,逐步形成了“香蕉种植、香蕉深加工、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四大板块并举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产村互动,农旅融合”模式,推动休闲农业快速高效发展。
通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综合示范村“两个示范”建设,我市休闲农业得以迅速发展,涌现了西乡塘区忠良村(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隆安县定江村(获“广西特色生态农业名村”称号)和邕宁区那蒙村、上林县霞客桃源(获“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等一批在全国、全区知名的发展典型,多次获得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截至2017年9月,全市休闲农业示范区增至24个,新建成宾阳县绿留新村生态综合示范村与生态乡村旅游产业、青秀区巴兰坡“金花小镇”与金花茶产业、邕宁区红星村坛里坡岭南壮乡古村落与沃柑产业等一批产业发展、村庄优美、环境整洁、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新典型,有效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二、实施提升行动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重点工作措施1、坚持政策引领,加强顶层设计。
按照自治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相关部署,结合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桂农业发〔2015〕68号)文件精神,南宁市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我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13个特色产业,分别是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桑蚕、食用菌、生猪、草食动物、罗非鱼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并制定和印发《南宁市现代特色农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南农委发〔2016〕71号)。
该方案结合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从目的意义、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13个特色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作了规划部署,为加快实施提升行动提供指南。同时,还将“10+3”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列入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着力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在粮食生产方面,南宁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做好稳粮增效工作。通过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的形式,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13个县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落实。
在水果生产方面,把香蕉、杂交柑橘、火龙果列入南宁农业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统一协调、主管部门分头负责,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在蔬菜生产方面,开展蔬菜产业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将城市最低菜地保有量、蔬菜种植面积、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等指标作为考核内容。
3、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投入。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环节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重点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和粮食作物秋冬种项目,按时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
今年国家给我市的补贴资金为45173万元,全部用于耕地地力提升和保护。截至2017年8月30日,我市共发放补贴资金45142.46万元(含2016年结余资金86.4万元),结余补贴资金31.52万元,完成总任务的99.93%。二是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规模。2017年全市农业保险范围覆盖水稻、糖料蔗、水果、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桑蚕养殖等。截至9月底,中央险种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整体完成48.78%;养殖业完成39.58%。
自治区险种水果种植险种整体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44%。三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等各级农业项目扶持,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吸引企业、金融等渠道进行多元化投入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南宁市本级财政投入1.3亿元,用于扶持农产品标准化及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提升、蔬菜基地建设、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
4、依托示范区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2014年以来,我市通过打造和提升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有力引领了全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根据现代农业10+3提升行动方案的要求,从2016年起我市重点创建粮食、糖料蔗、蔬菜、食用菌、草食动物、特色渔业、禽类等产业带动型的示范区,大力提升建设水果、茶叶(茉莉花)、桑蚕、花卉苗木、生猪等产业示范区,逐步提高示范区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水平。
目前,全市共建设粮食类示范区7个,蔬菜类示范区24个,水果类示范区52个,畜牧类示范区23个,水产类示范区3个,花卉苗木类示范区12个,中草药示范区9个,糖料蔗示范区6个,休闲农业示范区24个,桑蚕、茶叶等其他类型示范区9个。
据统计,创建的市(县)级示范区累计引进学士、硕士和高级职称等各类管理人才196人,培训职业农民3.87万人次;引进种养新品种185个、新技术91项。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已在宾阳县、横县和隆安县3个优质稻产业示范区全面铺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累计应用44项、种植业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2.67万亩,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455台(套)、检验检测设备189台(套);100%的经营主体建立了生产档案和产地准出制度,畜牧渔业类的示范区全部建立了产品可追溯制度;累计拥有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35个、富硒产品认证3个,绿色农产品认证7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4个。通过示范和辐射带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引导全市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二)典型范例
1、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育秧中心、统防统治中心、烘干中心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全程生产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如,宾阳县古辣镇率先在全区启动创建粮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示范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种粮社会化服务,由龙头企业亿资联米业、“印象古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线对接粮食生产,由社会化服务组织九龙腾公司开展耕种收和生产服务支持,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示范区面积约15万亩,有机耕、机插、机收服务组织18家,工厂化育秧中心2个,烘干服务组织4家,水稻生产统防统治服务组织2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4.1%,全区领先。
示范区成立了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稻田3.9万亩,创新建立“粮食银行”,农民种粮组织化水平提高,降低了成本,减轻了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和提升。
2、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增强水果产业特色。
近几年,南宁市大力推进特色水果品牌建设,作为广西最大的火龙果产地,我市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主办两届中国(南宁)火龙果品牌大会,建立南宁市农产品(火龙果)产销联盟,创建“南宁火龙果”品牌。产销联盟中的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火龙果品种品质品牌打造提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效益。
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校合作,联合成立广西火龙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出美龙系列自花授粉优质红心火龙果品种,研发出20多个火龙果加工产品,取得5项专利。
二是搭建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生产管理,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追溯。在流通环节,编制火龙果流通标准并建设分级分拣加工中心,建设周转冷库。
三是重视品牌打造,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利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宣传推介产品。企业打造的“八桂鲜”生鲜水果销售平台,2016年8月上线至今已销售火龙果12.8万件、百香果3万件、金桔2.6万件、沃柑5千件。此外,振企公司开展火龙果精深加工,已研发出原料型、礼品型、休闲型、冷藏型四个系列20多个火龙果加工产品,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了火龙果的附加值。
三、重点项目及工程实施情况
(一)青秀区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项目
项目由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承建,总投资额70720万元,核心区规划总面积5300亩,规划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生态肉牛养殖区、经济饲用作物种植区、加工物流区、农牧文化主题园、销售展示科研中心等八区三园两中心。该项目2017年计划投资5480万元,截至9月,完成年度投资5380万元,建成牛舍35000平方米,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座,经饲料示范区3000亩,肉牛存栏2030头,新引进种牛700头。四野牧业2016年利用和销售各种农作物秸秆4.7万吨,生产牛粪有机肥5000吨,农村产业面貌为之一变,传统的西瓜、甘蔗种植少了,新型牧草种植和生态肉牛养殖多了,传统的低效种植农业正加速向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转变。
(二)广西一遍天种猪核心示范区项目
项目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那黄坡,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580亩,建设工程分为两期,计划建设各类猪舍共计7.2万平方米,附属工程2万平方米,引进、培育原种猪9000头。截至2017年8月底,项目已投入2.1亿元,建成标准化猪舍4万多平方米,并配套定位栏、产床、水帘风机控温等附属设施设备。目前园区存栏种猪5000多头,每年可提供优质种猪6.5万头,商品猪6.3万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水果保鲜贮藏能力和加工技术水平滞后,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品牌经营不足,影响我市水果业整体效益提高。畜牧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饲养方式未得到有效转变,规模养殖场数量还不够多,饲养方式粗放,饲养科技含量偏低,与当前畜牧业规模养殖、科学养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产业规模扩大。
大部分养殖企业养殖用地为长期租赁土地,在办理贷款时不能作为资产抵押,无法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进一步扩大生产。部分养殖户仍旧采用传统养殖方式,未针对畜禽粪污实施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沼气池、粪房、沼液池等设施设备不符合使用要求,需要改造投入经费多,资金压力大。
(三)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牌提升有待加强。
我市水果种植结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不够合理,香蕉、龙眼、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大量集中上市,价格波动幅度大。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大畜存栏量仍然较少,能繁适龄母畜比例偏低,后备良种畜储备不足,造成出栏牲畜少,肉产总量少。目前,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培育的知名品牌仍然偏少,品牌竞争力较弱。
(四)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力度不够,休闲农业管理有待规范。
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开发处于刚起步阶段。休闲农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市场定位不准,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设施简陋,管理不够规范,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五)养殖污染问题突出,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压力。
传统养殖方式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养殖粪污等废弃物处理不彻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养殖场由于粪污处理设施投入不足,或没有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农作物土地消纳污水,不能有效实现种养结合。部分养殖户对现代生态养殖的意义和效益认识不深,不愿意配合使用微生物或改造设施。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草料需求量进一步扩大,草畜不平衡的矛盾短时期内很难彻底消除,饲草料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加重。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继续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南宁的支持,在国家实施的“菜篮子”生产扶持项目、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创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中,对特色农业产业实行倾斜支持。
(二)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重点加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蔬菜、水果、优质原料茧、食用菌、茉莉花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生产企业建设果蔬采后处理及产地预冷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继续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重点改建一批现代化的罗非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三)加强良种培育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育种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种子工程,围绕南宁市急需发展壮大的特色优势品种,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加快良种选育创新,推进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技术育种创新中心。加快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种子生产保障能力。
二是加大农产品相关技术研发。
围绕茉莉花、香蕉、火龙果以及食用菌等特色农作物,开展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发。围绕生猪、奶水牛、黑山羊、罗非鱼等大宗畜禽水产品,开展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生猪、奶水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罗非鱼冬季规模化生态养殖、反季节养殖技术研发,支持畜禽水产品专用饲料技术研发。
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规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四是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加大规划统筹、项目整合力度,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等领域积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区域性主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专业化农业科技园区。
(四)坚持塑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南宁农业品牌影响力。
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带动特色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品牌主体。扶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以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为重点,争创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积极指导营销。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建立专卖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以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为平台,大力宣传品牌农产品,扩大品牌农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强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
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重点发展水果、桑蚕、茉莉花等产业化种植,围绕生猪、家禽、奶牛、罗非鱼等特色品种,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的原料基地。加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提升初加工水平。
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支持企业开展特色动植物功能成分及活性物质的分离,大力促进粮食、蔬菜、水果、糖料蔗、肉类、奶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重点推进循环利用、全值高值利用。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牛羊适度规模养殖,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和养殖场规模。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广科学的饲养方式和废弃物处理工艺,鼓励利用粪污生产有机肥等。帮助养殖户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广大养殖户积极参与,加快推进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动节水农业、立体种养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六、建议
一是加大对农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虽然近年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业落后的根本面貌没有改变,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和农业重大项目的安排上加大力度,在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循环经济上下大力气,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极大地改善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二是建议出台政策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年限问题。
近年来,我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进展仍然较慢,主要是受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剩余年限的影响。1997年开始签订的第二轮承包合同,离承包期限满30年还有10年的时间,存在土地承包合同期短与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如何统一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有顾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如何解决承包经营权年限,增强企业投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是一个切实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指导。
三是建议出台政策解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建设用地问题。
近年来,我市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但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用地矛盾较为突出。示范区内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仓储、加工等项目用地需求日益迫切,设施农用地与现行的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政策存在一定政策障碍。希望自治区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指导。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