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井陉纯手工醋坊,就夫妻两个人,制出的醋就一个特点:香

2019/4/16 16:19:12发布70次查看
东元村始建于明初,其始祖由从山西迁至此地。现属井陉孙庄乡管辖,村内有张、王、贾、赵等姓氏。
1990年,在东元村北100米处的红黏土导中,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打制石器,距今大约五万年左右,是石家庄地域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这些打制石器,匀由河卵石经过粗略打制而成,有石核、削刮器和砍砸器等。
东元村“西阁(gǎo)”,以前阁下的券门,为出入村落的要道,可走行人和马车,现在道路已荒废。阁上为玉皇殿。“西阁”建于乾隆八年。
一户人家门楣上有四个大字“寿比南山”。
另一户人家是“平安是福”,这两块门匾的年头太久了,原来的颜料都掉光了。
还有一户人家的门洞内,仍留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字迹。
墙上还残留着特殊时期的标语:“毛主席万岁”。
这户人家的墙上也留有特殊时期的毛主席语录:“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燥,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
村大戏台旁边的一座高宇,年久失修,已经荒废,前后都盖上了房子。
关帝庙,由前后两间构成,前一阵刚刚重修过。
关帝庙里间屋
外间屋顶还有个通风口
关帝庙的墙上嵌着四块石碑,屋外墙上地块,屋内墙上三块。
最早一块是的“新建伏魔大帝关圣君祠记”,石碑立于崇祯八年乙亥岁五月上浣,“上浣”即“上旬”。
第二块是“启建立金妆关圣帝君圣像碑记”
落款写着“雍正八年五月十三日开光”
第三块石碑没有碑名和落款,只有捐款名单。上面记载有捐钱的,有捐粮的,还有捐木头和榆树的。除本村外,还有治里村的捐款名单。
第四块是一九九八三月立的“重修关老爷庙名单”。
“关帝庙”门前还散落着一块石碑和几个碑座
石碑上刻有“重修”两字,应该也是重修关帝庙的石碑,日期是乾隆二十一年九月。碑文都是捐款名单。
散落的几个碑座,应该是嵌在墙上石碑的碑座。
“送子娘娘庙”,建在两座房子之间,下面还留着走水的洞。
小庙,里面供着土地爷和五道爷。
王氏宗祠
贾家祠堂
东阁,只剩下一个券门。
古井,只剩下固定辘轳人石件。
村中古槐
另一处古槐
又一处古井
地丁草
车前草
村中的老母庙遗址,只剩下一面山墙,新在老母庙在大戏台对面。老母庙遗址旁边原来有一座小学,1996年被洪水冲毁。
东元村内有一间纯手工醋坊,醋坊内只有张庆生师傅和他的妻子两个人,孩子们都在外面有自己的工作。张庆生师傅60多岁了,已经做了24年的醋。他手艺是祖传的,到他这里已不知传承了多少代人。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制醋过程即耗时,又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体力劳动,张庆生师傅与妻子年纪都大了,所以醋产量不大,只够供给附近几个村落和饭店。在当地,张庆生师傅的醋非常有名,最大的特点就是“香”,因为他的醋是经过十几种香料熏制而成的。每次熏制时,醋香能弥漫东元村的每个角落。制醋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随市面上蔬菜的多少来决定。蔬菜多的季节是产醋旺季,从夏季一直到大白菜丰收;蔬菜少的季节是淡季,从腊月前夕一直到春天结束。
张庆生师傅师傅介绍,他制醋的过程主要有蒸制、发酵、熏香、出醋和杀菌等五个步骤:
1、蒸制:将玉米磨成较粗的玉米面,与麦麸混合并,然后加入适量的水使其完全湿透,这就是制醋的“原料”。然后将原料在大锅上蒸二个小时。加麦麸的目的是为了起到透气的作用,可以让玉米面尽快熟透。
下图为蒸锅,下面有个大铁篦子,然后在篦子上一层一层地辅好“原料”。一次可蒸二百斤左右的“原料”。
麦麸
2、发酵:蒸好之后,将“原料”凉凉,加入醋曲和水,在地窑的大缸里进行发酵。发酵时间至少需要25天。师傅家的小院不大,屋子住人,屋子下面有地窑,里面几十口大缸,都是用来发酵的。
正在发酵的“原料”
快发酵好的“原料”从水中捞出,放到另一口缸里再放置几天,这期间还要不断的翻动。
发酵完成
3、“熏香”:发酵完成后,要用进行“烤料”,也叫“熏香”。把发酵好的“原料”放入大缸内,加入十几钟香料(花椒、大料、桂皮等),慢火烤制72小时。
五口大缸用泥砌到灶内,用来烤料。
烤制完成后的“原料”。
4、出醋:将烤制好的“原料”放在一口大缸里,这个在缸有些特殊。类似保温桶的样子,底端有出水口。像泡茶一样,往这口大缸里倒水,水经过“原料”流到缸底,再从底端的出水口流出,就变成了“醋”。
5、杀菌:最后一道工序是加热杀菌,大锅内倒入“醋”,加热到90度,就可以杀死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并且能够让醋长时间保存。
杀菌的大锅,锅很深,一次能加热1000斤醋。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