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气韵和用笔
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的两法,二者联系紧密,气韵需用笔来体现,用笔需气韵来贯通,所表现物象才能生动。“气韵”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气”之本义概括四种,其一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即指一切气态物质。其二,《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韩康伯注;“精气烟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为变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聚集而成。其三,在《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古人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之物,把精神称为神气。其四,魏晋时期把气来品评人的品格,学养。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高低,首要的是气,而气的不同又各因其体。曹丕这里说的“体”,指文气之本体,作者所禀之气质。上述四种含义是紧密相连的,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文艺作品之气,关联于作者神气,神气又关联于元气,元气又关联于宇宙所有之气。气与“理”与“性”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理与气,实即一体二称,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以世界物质之元而言则标为气,以万物之根本原理而言则称为理。理即是气,气即是理。谢赫所谓气韵之气,实际包含理,道,神等意义再内。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品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着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韵”,魏晋新造字,始见于晋代吕静所作《韵集》。北宋许铉校定《说文》时收入《新附》部分。《说文,新附》云,“韵,和也。从音,元声。晋以来,谈论人物多讲究韵,韵在人便是指其言辞答问,动作节奏,音容形貌所呈现的某种风度意态。后来韵的概念从评论人物引用到评论文艺作品,指作品的风致意味。谢赫把韵的概念引用到评论绘画方面,指绘画作品的风致意味,即画家通过形象处理,笔法节奏,色墨构置等,使画面上呈现的某种风致律趣和仪表态度。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陆绥画,“韵致遒劲而飘举,故而风采飘然。风采飘然主要是评说神韵的,即是风度翩翩而超然洒脱之意。气和韵关系非常密切,气和韵在绘画中气的意义是关系内在本质方面,韵的意义则趋向于作品外在仪表意趣方面。没有气,韵就无从着落,富有韵,作品就更为动人。”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作品通过形式结构描写手法所体现内在本质和精神。
南京月亮院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7388076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