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研究攻克解决了14项与本项目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它们分别是基于棉花群体特征指标的品种筛选与轻简化栽培技术、标准化熟性和株型的构建与调控技术、脱叶催熟技术、株型塑造技术、化学打顶技术、棉花机械化打顶自动检测技术、棉花机械化打顶垂直升降仿形控制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指杆式采棉技术、指刷式采棉技术、气吸式棉桃分离籽棉输送技术、切线导流气棉分离技术、棉纤抑损高效清棉技术和场地籽棉预处理技术。”石磊研究员向记者逐一进行说明。
其中,基于棉花群体特征指标的品种筛选与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实现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基础。通过研究不同棉花品种的光能利用特征、生育期进程变化特点等指标,明确影响棉花产量的因素,从而选择机械化采收质量较高的棉花品种。“通过多项对比试验,最终我们筛选出适于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种植的新品种和新品系中60、中915、鲁棉研36、鲁棉研28、中3799、石抗126、国欣棉3号、欣抗4号等作为试验对象。”石磊说道。
据项目研究人员介绍,根据华北棉区一熟棉花种植模式通常采用等行距80—100cm的种植方式,项目组在试验中改等行距单行种植为宽窄行、减小行距,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研究其果枝始节高度、茎粗、群体透光率和产量、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特点,明确适宜于华北棉区机械化采收的种植模式。结合目前机采棉种植广泛采用的种植方式,研究人员确定了四种适于华北棉区机采棉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从而实现集中成熟、一次性机械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