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眉山新闻网

金秋话重阳 过出文化味

2018/10/28 0:00:00发布30次查看
  眉山新闻网记者 李幸 文/图
金婚老人过重阳。
文艺表演。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7日,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如期而至。重阳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沿袭至今。
在节日之中,人们更愿意敞开自己的人文情怀,寄情于山水或事物。重阳节也有这番语境。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传统佳节之中,先贤们在创作上更加具有应景的灵感与思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矗立在九月初九的这个时间节点之上,如何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去品味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底蕴,去挖掘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意义。而在眉山等地区,与重阳有关的民俗绵延上千年,眉山人至今保持着重阳登高、敬老、祭祖祈福等风俗。
重阳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心灵的重逢。很多眉山人在重阳思念亲人、合家欢聚、踏秋登高、敬老孝老,过出了重阳文化味的同时,也传承着尊老敬老孝老的美德。
重阳的“历史基石”
从古籍史料对重阳文化的记述,能够触摸到历朝历代重阳节的轨迹,可以唤醒我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阳节习俗的记忆认同,不断升华并得以传承与延续。
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曾指点其徒桓景平辟灾祸之法。《辞海》中也有桓景登高避难一说,登高,最后形成了重阳节习俗。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也可以得到重阳登高的佐证,魏时已有重九高会之俗,说明重阳登高晚起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重阳登高习俗十分盛行,人们以重阳登高饮酒,称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在唐代,重阳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成为时尚,唐德宗李适曾降诏书,九月九日正式成为全国官方节日。至宋朝重阳之风达到鼎盛,且增加了新的元素,如放纸鹞,吃重阳糕。延续至明清时期,民族大融合,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延续和发展了重阳节的习俗,并显现出新的特色,每逢重阳仍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咏唱诗词,更加加深了重阳的文化记忆。历代文人墨客借以吟唱抒怀,同时,也成就了重阳节。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关汉卿等创作了大量重阳诗词歌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重阳节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表达情感,寄托情义。
重阳的“现代内涵”
传统节日应该怎么过才更有意义,一直是个文化话题。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从农耕文化而来,打上了农业文化的深深印记。而进入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儿渐渐淡了,除了节日食物之外,所余的文化内涵已不多。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时代特色,把传统节日过出文化味儿,有助于唤醒文化记忆,激发文化自信,让文化成为滋养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庆祝重阳节,要弘扬敬老爱老的孝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眉山一直营造敬老孝老的社会风气,公共设施对老人优惠或免费,建设和完善全市养老体系,不断增加老年大学学位丰富老人精神生活……传承和弘扬敬老爱老的孝文化,也体现在这样的行动中。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10月16日,“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在我市仁寿县大化镇水利新村隆重举行。活动当天,眉山市、仁寿县现场表彰了先进老龄单位和先进个人,演艺人员为老人们带来歌舞、小品等精彩表演,还开展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精彩的节目演出还穿插播放了我市孝老爱亲、承继优良家风家训的家庭的感人事迹,这些感人事迹的主人翁还被邀请到现场参加活动。
仁孝行于家,养母也是妈。仁寿县龙正中学退休校长何祥明的养母97岁高龄,因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自从卧床那天起,何祥明就默默担负起照顾养母的重任,十余年如一日,用心做好照顾养母的每一件琐碎之事,从未有过丝丝毫怠慢和怨言。
仁寿县清水镇红沙村3组的李国银与母亲40多年相依为命,李国银眼睛失明,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母子两人每天结伴外出割草养兔,李国银说:“妈妈是我的眼睛,现在妈妈年纪大了,我就是她的腿。”
在大化镇水利社区,张永文夫妇婚后育有三女一儿。两位老人为人和善,帮助村民化解家庭矛盾,帮助社区开展政策宣传……在当地树立了极高的口碑和威望。他们的儿子张伟铭在外经商成功以后仍然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积极参与到水利社区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来,献计献策并积极为社区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张伟铭都会早早地为社区老人捐款、捐物。
分享孝道故事,感恩父母养育、表彰和谐家庭……一花一叶总关情,我们所浸染于重阳节的那份敬老情感,不全部都在山川河流间和唐诗宋词里,还在于我们在价值观最淳朴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通过活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重阳的“生活记忆”
对于年轻人而言,重阳是对老人付出真心,感受家庭和谐与传统文化的春风化雨;对于老人而言,重阳或许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与平凡中的相知相守。今年重阳,也有九对金婚老人穿上唐装,化一抹红妆,开启他们的金婚典礼。
九对金婚老人中,最年轻的71岁,最年长的已是92岁高龄,与伴侣携手,他们都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岁月。那些风雨相随的时光里,相知相爱的点滴,柴米油盐的琐碎,如今剩下的都是幸福甜蜜的回忆。
金婚夫妻当中,79岁的张安云和78岁的童碧华老人是一对地地道道的农民夫妇,但却用辛勤的双手,成功培养出7个优秀的大学生,其中一人获得博士学位,三人获得硕士学位。目前,7个孩子中有3个孩子留居美国和加拿大。“我们都没什么文化,吃了很多苦,就想着儿女们能够有出息,不受苦,读书是唯一的出路。”采访过程中,童碧华不时为丈夫张安云整理衣服,看到老伴儿的扣子没系,张安云也赶紧帮老伴儿系好。
另一对老人张仕忠和曾秋云老人的故事关于陪伴。张仕忠老人教书42年,桃李满天下。曾经,张老师有机会调到成都和曾阿姨一起工作,却又因舍不得学生而放弃。为了能和张老师相守在一起,曾阿姨辞去了成都的工作,回到了仁寿陪伴张老师。
“我们要一起相守到百年。”张仕忠和曾秋云两位老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
即使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故事不同,老人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朴实,真诚,相互扶持,相互包容的精神。对妻子宠爱有加,对孩子严教有道,对社会无私奉献……老人们的“生活记忆”或许又成了重阳的另一价值所在。
眉山新闻网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