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乐山新闻网

一本书里的记忆让生命散发出温热的光

2018/10/28 7:47:00发布90次查看

张在军近影受访者供图
  ■ 记者 宋亚娟
  作家名片
  张在军,笔名张弩弓。原籍湖北,现居广州,曾在乐山工作8年。致力民国大学、抗战文化研究凡十年,已公开出版《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西北联大》等十余种。另有杂文随笔集《文化苦语》《满天星》《花香笔不香》等问世。
  记者:《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出版后,本报曾在“三江周末”一版推出特稿《陕西街: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记录了你为陕西街立传的故事,受到了市民的关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你带着这本书从乐山走向全国,它的反响怎样?读者透过一条小小的街道,看到了什么?
  张在军:今年初,我借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拜访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比如中科院古脊椎和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陈西滢凌叔华夫妇的女儿陈小滢、原武大史学系主任吴其昌之女吴令华,等等,他们抗战时期跟随父母在乐山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或童年。我带给这些老人的礼物之一就是这本小书。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他们最开心的礼物。我的礼物打开了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又回到了苦难又快乐的少儿时代;我的礼物让他们知道了他们不知道的很多关于他们父辈的事情;我的礼物把他们很多没有联系的朋友重新聚集在一起。
  陈小滢女士称赞说:“你写的苏雪林非常生动,我小时候对她的记忆的确如你所写。对袁昌英和杨端六的描写也很正确。小时候每天上学都必须经过陕西街,从万佛寺走下来就是陕西街,走过无数次。我觉得你写的陕西街会给许多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吴新智院士说:“此书广搜博引武汉大学师生在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高扬民族大义、刻苦奋进、为国为民所表现的诸多事迹。全书文字流畅、引人入胜,富有教育意义,读来毫无枯涩之感。我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福建作家张家鸿撰文评价说:“(这本书)复活了曾经住在乐山陕西街的武大教授们的抗战记忆,他们低声求人,他们狼狈不堪,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如飘蓬,他们甚至英年早逝。他的书写如同切开了抗战史的一个横断面,真实、生动、温热。对我来讲,此书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诸多饱尝艰辛之余,依然让生命散发出温热的光,乐观的神采,此书也因之而留给我诸多的温暖和感动。”
  这本小书出版后,引起了媒体和出版界的关注。《出版商务周报》去年9月第四周的“一周书情”首先推荐。《北京晨报》去年国庆节以《长假,带上一本书去旅行》推荐了这本“还不错”的书,说“闲了翻翻书,才知闲之趣”。去年10月,该书被列为“百道好书榜·人文类”推荐书目之一。去年底,又入选2017“百道好书榜年榜·人文类”top100,以及2017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肆季(历史类)。
  记者:此次在《乐山日报》文化版连载《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一条街道的抗战记忆》,将向读者详细披露武大西迁过程中,发生在小城乐山的一段人文故事。读者感兴趣的是,连载中会涉及哪些人物和故事?她带给乐山这座城市哪些影响?
  张在军:武汉大学初迁乐山时没法为教职员工提供宿舍的,需各人自找租赁,这样使得教职员住房分布在城内城外、岷江两岸。尽管住地很分散,但也有几个相对集中的地方,比如陕西街、半边街和学地头等。其中,陕西街可能是教授居住最多的街道,大概有20人左右。基本上把武大当时的四大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的教授都涵盖进去了。
  我重点写了大众最为熟悉的“珞珈三女杰”苏雪林、袁昌英和凌叔华。三位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苏雪林教授在陕西街期间,写了传记《南明忠烈传》、散文集《屠龙集》、短篇小说集《蝉蜕集》,同时开始了屈赋研究。袁昌英教授则写了专著《法国文学》、抗战剧《饮马长城窟》,还有一本散文集《行年四十》。凌叔华在陕西街尽头住了几年,写了系列有关乐山的散文,如《山居》《爱山庐梦影》《在嘉定的快乐岁月》《1800年前的古老石刻》等,这些文章都成为了新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我注意到,图书出版界知名品牌“百花散文书系·现代散文丛书”为这三位女作家都出过散文选集,每本选集里都有关于乐山的篇章,也算是她们留给乐山的宝贵精神财富吧。
  我写这些女作家的时候,不仅写了她们写作治学的一面,还写了她们作为家庭主妇的另一面,比如苏雪林种菜养鸡做木工,袁昌英从未拿过锅铲,也不得不下厨房。
  此外,我还写了一些不太为普通大众所熟知,但都学有所成的人物,比如蒋介石特许不穿军装的上将、经济学家杨端六,与苏雪林同居不同寝的丈夫张宝龄,史学家陈寅恪的“八弟”陈登恪,辛亥革命元老赵师梅,英年早逝的舰艇设计专家郭霖等等。
  记者:近年来,你致力于研究抗战文化,并为曾经的客居之地——乐山,留下了诸多和武大西迁有关的研究性文字。对于乐山,未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张在军:其实多年前我在研究武汉大学西迁的同时,顺便搜集了大量与乐山抗战相关的史料。我总觉得乐山抗战史这座富矿,还可以继续挖掘。乐山不仅是区域抗战文化中心,当年还是企业聚集、商业繁荣之地,甚至有人谓之“小重庆”。到底够不够这个称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抗战时期,曾接纳过国民政府盐务总局、近代中国化工的典范——永利与黄海、战时唯一迁到后方的中外合资煤矿企业中福公司与民生公司合办的嘉阳煤矿、战时唯一的空军降落伞生产厂、国货丝绸时装面料最主要的提供商上海美亚织绸厂,等等。
  大家好像没怎么关注,今年是中国众多大学和企业西迁80周年。武汉大学是1938年迁到乐山的,永利川厂也是1938年迁到五通桥的,前者对乐山的文化教育影响最大,后者对乐山的工业经济影响最大。有鉴于此,我今年撰写了一部较为全面讲述当年厂矿企业和文教机构内迁乐山的书《历史的插曲:一座后方小城的抗战记忆》,预计年底之前可望出版。
乐山新闻网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