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台州新闻网

一个台州老人的书信记忆

2018/10/28 18:16:14发布56次查看

图片/网络
鸿雁传书,出自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鸿雁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神话剧《龙女牧羊》,仗柳毅传书,龙女重获自由。唐代诗人杜甫,有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雁足传书手写书信,那是古人在通讯上的一大创举。
即使在现代,在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时期,手写书信,仍是人们远距离联系的主要方式。几页素笺,数行墨迹,让天涯相隔的人们叙旧话新近在咫尺。书信,是沟通家人之间的桥梁,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如今,我还珍藏着近150封书信,其中家书达100多封。重温这些家书,回味昔日流金情感的岁月,唤起我久违的亲情记忆,倍感亲切和温馨。
远方寄来的“两地书”
上世纪50年代,我来到军营,那时军邮不贴邮票。逢节假日,我就写信给父亲、兄弟姐妹及亲友们,向他们问好,并汇报在部队的生活状况。父亲的回信,经常勉励我自立自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哥哥姐姐们则关心我这个远离家人的弟弟的生活,要我注意冷暖,照顾好自己,让我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我和妻子原是同学,各自参加工作后,通过书来信往,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当我拆开精美的信封,展开带有墨香的信笺,细读来信时,她那灿烂的笑脸仿佛瞬间从字里行间浮现;她那关切的问候、温馨的祝福、诚挚的话语,让我感动不已。我写给她的信,书法和章法上从不马虎,使我那工整的字体和流畅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她,并赢得了她的芳心。是书信“牵线搭桥”,引领我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我们两地分居,分多聚少,全靠“鸿雁传书”,互诉离别相思之苦及工作生活情况。那时,书信每隔一周或十多天一封,最长也不会超出半个月。书信寄出后,就天天望眼欲穿,等待对方回信的到来。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年中秋节妻子的来信。其时,我随团在温州方向演出,我俩无缘相聚,她托人带给我一封信和数只月饼。信上说:“秋风摇曳惹人醉,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管你走到哪里,离我有多远,我的心永远伴随着你,你不会孤单,祝你中秋快乐。”信上还告诉我,这多层苏式月饼,第一层是关爱,第二层是体贴,第三层是温馨,最后一层是甜蜜,要我细细品尝。妻子的来信,是我俩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让人温情涌上心头。
近距离的“胞兄书”
我与哥哥本来同在黄岩工作,虽然不同一个单位,但同属文化系统。1976年,我“叶落归根”调到新河中学,与哥哥的联系只能靠书信来往了。
哥哥的来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哥哥是个孝子,自父亲去世后,他来信最关心的是母亲的生活和健康问题。1991年1月6日来信提到“老母亲在世,我们三兄弟应尽孝心。要做到晨昏问候,关心冷暖,平时要买些可口的零食孝敬老人家,让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欢乐幸福。”母亲住在哥哥家时,冬天怕老人家受冻,床上舖了四层棉褥,上加电热毯,再在上面舖两层布毯。以后母亲到乡下弟弟家住,哥哥马上去信,要求弟弟和在他家一样安排老人家的住宿。因他不放心,又来信要我去弟弟家看看母亲床舖的情况,并叮嘱若电热毯坏了,他给买新的换上。
哥哥来信除了老母亲,少不了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儿子小时爱下象棋,他亲手制作了一副象棋托人送来,并附上一信,说培养下一代应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那年姐姐跌倒伤了膝盖骨,下不了床,他抱病去探望,并隔三岔五写信问候。弟弟家婆媳不和,家事不顺,他多次去信进行劝导,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化解矛盾……
哥哥是剧作家,写作、书画水平了得。他写的信,虽然都是信手拈来的“话家常”之作,但在我眼里字字是珠玑,篇篇是美文,件件是书法佳品。他对写信的严谨态度,教我不敢造次,每次复信都要认真对待,遣词造句,马虎不得。哥哥的人品、书法、文字都是我的范本,在与他的通信中,使我的书法有了较大的长进,写作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怀念书信年代
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电话、手机的便捷,让书信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如今,我们无需雁寄锦书、鱼传尺素,但家书曾传递的亲情友情,比金子还贵,无法复制,它已成为我们那一代人遥远的美好记忆。
台州新闻网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