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水是济水的支流或说下流,故古今都有人称它为济水。《说文解字》泗水下:“泗入济水而入淮”,又云:“菏水在湖陵,即济水之下流也。”可证菏水也称济水。菏水又称泗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乘氏县下云:“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过郡六,行千一百十一里。”可证汉朝曾称菏水为泗水,盖因菏水于鱼台汇入泗水后而名。菏水、泗水合流后的河道,既称泗水,又称菏水,也称济水,这在《水经注》中可以找到多处表述。
以上观之,菏水名泗水,是因菏水流入泗水,而使泗水上延至菏泽东岸的乘氏县;而菏水则因济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故又名济水。但是,由菏泽东南流出的河流之正名是菏水,是毋庸置疑的。
不论是菏泽还是菏水,都源自黄河的支流济水,那么,为什么不叫济泽、济水而名菏泽、菏水呢?查“菏”的本义,《说文》释“菏”曰:“菏泽水,在山阳湖陵南”;《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从水,苛声”;东汉人许慎把“菏”字正名为水名,且是专用字。“菏”这个专用水名是怎样形成的?笔者浅见,菏水,本名河水,后为荷水,再为菏水。同理,菏泽本名河泽,后为荷泽,再为菏泽。
众所周知,在古汉语中,“河”字是黄河的专用字,而古济水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据当代史学家岺仲勉先生研究,在远古时期,济水曾是黄河的主河道。这一学说尽管没有被大多数学者认同,但仔细思考,岺说还是很有道理的。远古时期,豫东、鲁西、冀中、冀南、冀东、淮北等大片区域是坳陷地带。是西来黄河携带黄土高原泥沙经过百万年的填充,至二万年前后,才使这一区域形成岗丘、平原、湖泽地貌,鲁西南境内的四泽十三水也是形成于这一时期。水往低处流,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黄河的身影在中原大地无处不在。济水河道曾长期是黄河行洪水道是可以肯定的。自7000年前后,走下高原的先民依水定居于黄河支流及支流的支流两岸,这些湖泽、河道渐渐有了名字。济水的初名应当时为河水,即黄河。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山海经》中的《禹贡》黄河河道,是从今河南省大伾山北流,过钜鹿、白洋淀,由天津北入海。而济水从荥阳出黄河过菏泽、大野、东北流入海。《禹贡》的这条济水可能是被称为南河的河道,是与《山海经》中的北流黄河道相对而言。
从《禹贡》中还可以看到河是菏水、济水。由黄河汇流而成的大泽曰河泽,再由河泽东南流入泗水入淮的河道曰河水,逐渐成为连通东西及南方的交通要道,其作用日益显著,其承担的负荷越来越重,故河水渐名荷水,河泽渐名荷泽。查《辞海》、《辞源》,对荷字有多种释义,其“承担、负荷”就是重要的内涵。这一推论在 《尚书》、《史记》、《汉书》、《说文》、《水经》中都能找到依据。
《四库全书》之《尚书》文曰:“道荷泽,被孟渚”,“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西汉大儒孔安国注:“荷泽之水”,可证西汉对“菏泽”称“荷泽”。《汉书·地理志》:“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说文》:荷泽(水)在山阳胡陵。晋《地道记》仍称荷水。《四库全书》之《水经注》中皆称荷泽、荷水。直到唐代《括地志》仍说曹州有荷水、荷泽。唐中期的文献如《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已改称菏水、菏泽。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称菏水,而宋末的《舆地广记》又称荷水,反映出由“荷”水到“菏”水有一个习惯过程。金元以后至今的文献皆以菏泽、菏水称之。
考“菏”字之本义,宋代类书《玉海》谓之“菏菔子”。菏菔子是什么植物,笔者没有查到出处。但对“菔”的解释为芦菔,即萝卜。我们不能说菏菔子就是萝卜,但可以说菏菔子是一种水中植物。这个“菏”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在《尔雅·释草》中也没有发现。在古本《说文解字》中只有“荷”字,反映“菏”字出现较晚,应是在东汉以后,特别是在隋朝以后,荷泽、荷水失去连通东西,沟通泗水、淮水的交通功能后,水面缩小,河道日浅,河草茂盛,故使荷泽、荷水渐演变为菏泽、菏水。由于这个解释为“菏”、“荷”二字互通,其实掩盖了由“河”变“菏”,再定为“菏”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