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2
- 材质:木结构
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
中国的色彩艺术
第8.1节 中国的色彩观分类:
在中国古代色彩艺术的历史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一条宫廷士大夫的色彩艺术,一条是民间的色彩艺术,这是中国色彩艺术发展的两条主线。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色彩语言、品格和构成形式,还有着根本不同的色彩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
第8.2节 悠久的色彩文化
色彩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早的色彩概念是黑、白、红三种颜色。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以彩陶为特征。到周秦时期,我国已形成以“玉帛”为中心的灿烂的色彩文化。《周礼•大宗伯》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淙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漳礼南方,以白晓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各色各样的玉器来祭天地四方,祈求幸福,说明玉本身就是吉祥之物。古代人的色彩概念来源于实际。因此,以蓝色代表天,以黄色代表地,以青、赤、白、黑分别代表东、南、西、北,或春、夏、秋、冬是很自然的。后来又把青、赤、白、黑、黄五色与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联系起来,使色彩理论成为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第8.3节 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
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相对应,并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五色与五行结合,原因有三:
1、五行是产生万事万物本源性的五种元素,而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颜色的基本元素,悟性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
2、五行与五色相匹配是出于维护礼制、建立社会礼仪规范的需要。
3、五色为五行的象征,是天地四时万物本身色彩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
五方正色又分别指五方和四时,五方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东方谓之青(青龙)为木主春,南方谓之赤(朱雀)为火主夏,西方谓之白(白虎)为金主秋,北方谓之黑(玄武)为水主冬,中央为土,黄色。由于阴阳五行的思想向社会个方面引申,大大扩展了他的文化内涵,因此,与日常社会密切相关的色彩被纳入阴阳五行的规范就不难理解了。
8.3.1 儒家色彩观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崇尚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
儒家色彩观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极力维护周是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位正色,其他色为间色,并赋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的上下级关系,不得混淆。儒家不仅富裕色彩伦理道德的意义,同时也肯定了色彩的美学价值。主张“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的精神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个主要特色,有起深刻的意义。所谓“德”,即政治、伦理、德行、品德等,“比”即从不同的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与人之间形、性的类似或相似。在现代色彩理论的研究和实验中发现,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进退、远近的心理物理感觉,而且是人们纯真、贞洁、热情、喜悦、激动、欢乐、卑鄙、可耻、悲伤、痛苦、庄重、安静、指挥、希望、和平、青春等等情感的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比德”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色彩研究的意义。
8.3.2 道家色彩观
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创立的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儒家,儒家肯定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于礼乐相结合,而道家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非乐”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
老庄在否定艺术美的同时,又发现和肯定了自然之美。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仪之下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在物质生活上强调"寡欲”和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的色彩主张体系在艺术上,就是追求无色之美,以无美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问”,“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的色彩主张体系在艺术上,就是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噗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墨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从中国早期的绘画如彩陶纹饰,战国的帛画和漆画来看,黑色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韩非子•十过》载:“尧样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材之,削锯修之,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官以为食器……舜祥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涂其外朱画在内。”
至唐代后期及至五代水墨山水画的出现,黑色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并将墨的作用提到了各色之上。
唐王维云:“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唐代张彦远云:“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在中国绘画从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道家以及禅宗、阴阳学的哲学思想和推崇黑色的色彩观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8.4节 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
8.4.1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著名的光学实验揭示了色彩的秘密。
汤姆•扬门.(t.young)于1807年发表色光三原色论。
歌德于1801年发表《色彩论》,
勃鲁斯特在1831发表色料三原色论,
谢弗勒尔(m.e.chevereul)于1835年发表《色彩的调和与对比法则》,
马克斯威尔(j.c.maxwall)于l 857年发表光的电磁波学说并做色彩空间混合实验的旋转盘。
上述色彩科学的研究成果,使画家们在视觉色彩认识方面开拓了崭新的视野,印象派绘画正是在这样的色彩科学背景下产生的。
acerun:'yes';font-family:tahoma;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color:rgb(51,51,51);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background:rgb(255,255,255);mso-shading:rgb(255,255,255);">6、暗调构成
要求:冷暖调表达准确,颜色组合不少于4套,画面生动、整洁、精致。t-font-family:宋体;color:rgb(51,51,51);font-size:9.0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background:rgb(255,255,255);mso-shading:rgb(255,255,255);">同时,某一色块是否成为主色还与布局有关,接近于画面中心位置,即视觉中心部位的色块容易构成主色。
宾色从属于主色。色相的选用,明暗灰艳的处理都必须根据主色有所节制,反复推敲,做到恰到好处,宾主协调,相得益彰,避免喧宾夺主。
上海九重天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徐华
13044611260
上海徐汇区钦州路111弄6号钦州大厦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