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准字:
- 功能主治:中风后遗症用
联系电话 :
【药品名称】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商品名】波立维
【英文商品名】plavix
【英文名】clopidogrel hydrogen sulfate tablets
【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硫酸氢氯吡格雷
【分子式】c16h16clno2s.h2so4
【分子量】419.9
【性状】口服剂波立维为粉红色,圆形,双凸,刻痕薄膜包衣片,一面刻有75,另一面刻有1171。含97.875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当于75mg的氯吡格雷碱。
【药理毒理】药效学特性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atc分类为:bo1ac/04。氯吡格雷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ⅱⅲ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不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而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同血小板的更新有关。从第一天起,每天重复给氯吡格雷75mg,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在3-7天达到稳态。在稳态,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平均抑制水平维持在40%-60%,在治疗中止后一般约在5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来自于caprie临床试验。该试验的入组病人有19185个,为多个中心,多国家,随机双盲比较氯吡格雷(75mg/天)和阿司匹林(325mg/天)作用的平行临床研究。随机入选的病人为: 1)有近期心肌梗死史(35天内)。 2)近期缺血性中风史(7天-6个月内),至少近一周内仍有继发神经系统症状。3)确诊外周动脉疾病(pad)。 病人接受随机治疗1-3年。在心肌梗死组中,大多数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初期服用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它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其中,939件发生在氯吡格雷治疗组,1020件发生在阿司匹林治疗组(相对危险降低(rrr)8.7%,[95%cl:0.2-16.4];p=0.045),相当于每1000名病人接受2年治疗,10[cl:0-20]名病人就可避免出现一次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总体死亡率分别为5.8%和6.0%,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它血管疾病死亡进行分组分析,由于pad(尤其是那些有心肌梗死史的病人)(rrr=23.7%;cl:8.9-36.2)入组的病人和由于严重缺血性中风(与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rrr=7.3%;cl:-5.7-18.7)入组的病人受益最大(p=0.003)。由于近期心肌梗死而入选的病人,氯吡格雷治疗组的有效率略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rrr=4.0%;cl:-22.5-11.7)。而且,根据年龄分组分析,氯吡格雷对75岁以下病人的治疗作用好于75岁以上病人。由于cappie临床试验并没刻意设计来评价氯吡格雷对某组病人更有效,所以这种差异是否真实或是偶然还不清楚。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大鼠和狒狒临床前研究最常见的反应为肝脏发生变化。所服剂量为人体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后使用剂量的25倍。这些肝脏变化是由于药品对肝代谢酶影响的结果。大鼠和狒狒服用高剂量氯吡格雷,胃耐受性差(胃炎,胃溃疡和/或眩晕)。以每天大致77mg/kg的剂量,小鼠服用78周,大鼠服用104周的氯吡格雷没有发现致癌的证据。此剂量的血药浓度较人类的推荐剂量(每天75mg)大25倍。经过一系列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氯吡格雷无致突变效果。氯吡格雷对雌性大鼠和雄性大鼠的生育能力没有影响,对大鼠和兔子均无致畸作用。哺乳大鼠服用氯吡格雷可轻微延缓幼儿的发育。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和/或其代谢物从乳汁中排泄。因此,不排除氯吡格雷有直接(轻微毒性)或间接(味道不好)作用。
【药代动力学】多次口服氯吡格雷75mg以后,氯吡格雷吸收迅速。母体化合物的血浆浓度很低,一般在用药2小时后低于定量限(0.00025mg/l)。根据尿液中氯吡格雷代谢物排泄量计算,至少有50%药物被吸收。氯吡格雷主要由肝脏代谢。血中主要代谢产物是羧酸盐衍生物,其对血小板聚集也无影响,占血浆中药物相关化合物的85%。多次口服氯吡格雷75mg以后,血药浓度约在1小时后达峰(约为3mg/l)。氯吡格雷是一种药物前体,通过氧化作用形成2-氧基-氯吡格雷,然后再经过水解形成活性代谢物(一种硫醇衍生物)。氧化作用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2b6和3a4调节,1a1,1a2和2c19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体外分离这种活性代谢物显示它可迅速不可逆的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在血中未检测到此种代谢物。在氯吡格雷50-150mg范围内,主要代谢物药代动力学为线性增长(血浆浓度与剂量成正比)。在很广的浓度范围内,氯吡格雷及其主要代谢物均可在体外与人体的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分别为98%和94%)。人体口服14c标记的氯吡格雷以后,在5天内约50%由尿液排出,约46%由粪便排出,一次和重复给药后,血浆中主要代谢产物的消除半衰期为8小时。每天重复服用波立维75mg后,严重肾损害病人(肌酐清除率5-15ml/min)的主要代谢血浆浓度低于中度肾损害的病人(肌酐清除率30-60ml/min)和健康志愿者。尽管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低于健康志愿者25%,但出血时间的延长与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的健康志愿者相同。而且,所有病人的临床耐受性良好。健康志愿者及患有肝硬化(child-pugh classa或b)病人单次,多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表明每天一次服用氯吡格雷75mg,进行10天,药物安全,受试者对药物耐受良好。肝硬化病人单次服药及稳态氯吡格雷血药浓度峰值高于健康志愿者几倍。但肝硬化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间血中主要代谢物浓度,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出血时间均相当。
【适应症】波立维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该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对于老年患者和肾病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在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2.7%和1.1%。与阿司匹林相比,服用氯吡格雷的病人其他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7.3%vs6.5%),但两个治疗组的严重事件发生率相似(0.6%vs0.4%)。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紫癜/挫伤/血肿和鼻出血。其他还有血肿、血尿和眼部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氯吡格雷为0.4%,阿司匹林为0.5%。 血液病:有6个病人出现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白细胞<0.45×109/l=,4个属于氯吡格雷组(0.04%),2个属于阿司匹林组(0.02%)。9599个氯吡格雷组病人中有两人出现中性白细胞数为零,而阿司匹林组的9586个病人中无人出现。氯吡格雷组病人中出现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氯吡格雷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80×109/l=发生率为0.2%,阿司匹林组为0.1%;出现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情况非常少。胃肠道:总体来讲,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如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和便秘)氯吡格雷组为27.1%,而阿司匹林组为29.8%。而且,由于胃肠道的副作用而退出治疗的氯吡格雷组为3.2%,阿司匹林组为4.0%。但是,各组临床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3.0%vs3.6%)。两个治疗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其他还有便秘、牙病症、眩晕和胃炎等。腹泻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4.5%,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3.4%)。严重腹泻的发生率两治疗组相似(0.2%vs0.1%)。消化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0.7%,而阿司匹林组为1.2%。皮肤和其它皮肤病:皮肤及其附属组织疾病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为15.8%(0.7%严重),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13.1%(0.5%严重)。氯吡格雷组皮疹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4.2%vs3.5%)。氯吡格雷组瘙痒发生率也高于阿司匹林组(3.3%vs1.6%)。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氯吡格雷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总发生率(例如: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22.3%vs23.8%)。肝脏和胆道疾病: 两治疗组肝脏和胆道疾病总发生率相似(3.5%vs3.4%)。 上市后使用情况:上市后使用证实了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曾出现过过敏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反应(斑丘疹或红斑疹,荨麻疹……)和/或瘙痒。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性水肿或类过敏性反应的情况较少。上市后,极少数曾出现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1/200000病人)。
【禁忌】1.对药品或本品任一成份过敏。 2.严重的肝脏损伤。 3.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苗经理
1800558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