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供应或产生缺口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对豆粕的需求持续增加,大豆进口量不断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000年的1324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9556万吨。据专家预计,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会达到1亿吨。
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比例看,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大来源国为巴西,其次为美国,第三为阿根廷。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34.41%,巴西占53.34%,阿根廷占6.89%。尽管在大豆进口方面,美国比例低于巴西,但如果我国完全不从美国进口大豆,巴西、阿根廷能够提供的大豆数量很难弥补美豆的缺口。同时,我国从俄罗斯、加拿大等其他和地区进口大豆数量比较有限。因此,我国的大豆供应仍然会存在一定缺口。
一旦大豆供应紧张趋势形成,国内市场大豆及大豆下游产品需求不变,必将造成大豆及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饲料和豆油。我国进口的大豆大部分用来制取豆粕,豆粕是重要的动物饲料原料,豆粕蛋白含量高,可以说是饲料蛋白中品质优的,其他菜粕、棉粕并不能完全代替饲料中豆粕的营养成分。另外,国内主要是通过进口大豆压榨生成豆油进而进行消费,直接从国外进口的豆油比例较小。因此,若大豆价格上涨成定势,这对国内大豆种植户和大豆加工企业来说或许是个很好的喘息和发展机遇。
玉米“供大于求”,大豆“代替”玉米
近年来,由于国内大豆种植效益低,豆农种植积极性一直不高,国内大豆产量始终没有恢复佳水平。而相对大豆来说,玉米却很受种植户欢迎,再加上受今年年初玉米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玉米种植积极性高涨。但近年玉米库存充足,玉米市场供求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多次出台政策减调玉米,就是为了缓解玉米“供大于求”的状况。加之现今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可能出现的大豆供应紧张问题,因此,减少玉米种植,同时扩大大豆种植规模,用玉米“代替”大豆,或能缓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市场影响。专家认为,大豆种植的黄金期可能已经到来,今后大豆的行情值得期待。
大豆“代替”玉米,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玉米耐寒耐瘠耐旱,多种植于山地,因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大豆却在培植地力、改良土壤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由于黄豆种植密度大、生长快,所以它也是一种垦荒灭草的先锋作物。
我国有着超过5000年的大豆种植历史,近年来却一直是大的大豆进口国,缓解这一现状已被提上日程。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继续减调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食用大豆、杂粮大豆等的种植。如今借中美贸易摩擦的契机,是时候让大豆“代替”玉米了。
部分资料来源:大宗内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