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农产品供需的蛛网效应

2025/6/8 6:40:02发布22次查看发布人:taojiyun
1)“蛛网定理”的基本涵义
“蛛网定理”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kaldor提出并命名的。农产品中大半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有一定的刚性,当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会涨价;供过于求,就会跌价。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其供给在短期内缺少弹性。涨价,其供给不能立即增大;跌价,供给也难立即减少。农产品供给的调整,要等几个月或一年以后。因而,逐年来看,如果今年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价格会低于供求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到了明年,生产者因今年价低而减少了供给,可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又高于均衡水平。因此,即使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基本上是稳定的,其市场价格也未必能趋近于供求平衡的均衡水平,很可能是逐年上下波动。
2)蛛网模型下商品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如图3-4所示)。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q。减少为q1。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p₁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p₁。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q2。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q₂,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₂,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₂。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₃。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₃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₃。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₃,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如此循环下去,如前图所示,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
由此可见,由于外在的原因,当价格和产量偏离均衡数值(p。和q.)后,经济制度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地恢复均衡状态。在图中,产量和价格变化的途径形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图形,这就是蛛网模型名称的由来。
只有当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即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陡峭时,才能得到蛛网稳定的结果,相应的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在这里,我们看到,除第一期受到外在原因干扰外,其他各期都不会再受新的外在原因干扰,从而前一期的价格能够唯一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按照动态的逻辑顺序,我们还看到,生产者错误地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供给量,消费者被动地消费生产者提供的全部生产量,而价格则由盲目生产出来的数量所决定。
第二种情况下,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而第三种情况下,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其形成在此不再赘述。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