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湿度变化与物流机械事故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温度高、湿度大的季节发生物流机械事故的频度相对比较髙,尤其是每年的六月、七月、八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温度和湿度出现高峰值时,物流机械作业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其原因是: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湿度也将增加并趋于饱和,致使人体皮肤表面汗液蒸发减少,使人感到胸闷、头晕、疲劳。对于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装卸、码垛、搬运等)的作业人员来说,不但增加了生理上的疲劳,而且造成了精神上的懈怠,从而使人反应迟钝,容易产生思维和操作失误,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假若以17~22.5t;时的事故率为100%,那么在11.4t:时,女性事故的发生率为130%,而男性事故的发生率则为138%;在25.3^时,女性事故发生率为108%,男性事故发生率则为140%。一般情况下,自然空气温度在17-23^、空气相对湿度在50%~70%时,物流机械事故发生的频度达到最低。低于这个标准,事故发生频度增加;高于这个标准,事故发生频度明显增加。另外,在冬季寒冷条件下,如果御寒服装过于沉重将会增加身体热量的消耗并影响肢体的灵活性;如果御寒服装过于单薄又会使人萎缩并发生冻伤以至无法工作。一般来说,自然空气温度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效应要比空气湿度的影响更直接,也更明显一些。
(2)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感觉温度。人的主观炎热感并不只是受自然空气温度的影响。如果环境温度很高但湿度很低,那么人体汗液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皮肤表面蒸发,人依然感到凉爽。反之,温度很高而湿度也很高,汗液就难以挥发,就会使人感到闷热难耐。另外,感觉炎热与否还与空气的流速有关。比如说,作业场地空气流动快,在同一温度和湿度下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接近皮肤表面的空气被气流迅速置换的缘故。这种置换的速度越快,汗液从皮肤表面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人体也就会感到越凉爽。由此可见,人体感觉炎热的程度不仅与空气温度有关,而且还与湿度和气流速度以及其他因素有关。我们把这种对炎热的综合感觉称之为感觉温度,因为这种温度指标综合反映了环境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速(或叫风速)对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效应。所以,用这种指标来衡量环境温度,可以比较确切地反映出环境温度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程度,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改善物流机械环境,并使其保持在基本不影响人员生理机能的安全范围内。
(3)创造适于物流机械人员工作的环境。要使物流机械人员安全舒适地进行工作,就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使人主观上感觉舒适的温湿度环境。生理学上对舒适的温湿度是这样描述的:当人穿着薄衣服静坐休息时,无明显强迫热对流,在正常的地球引力和海平面气压条件下,人感觉舒适的温湿度。按此标准所测得的自然空气温度为21丈±3^,空气湿度为65%±5%。当然,这个标准对于不同的季节和在不同地带生活的人来说并不是惟一的,而所要达到的舒适温湿度,又因工种和劳动强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要得到舒适的温湿度环境,就必须在某种环境温度下使热的产生与散发保持相对平衡。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物流机械作业场所的环境温度进行人为调节,以排除潜在的诱发事故的温湿度因素。但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作业场所和事故现场(如火灾现场),高温常常是很难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高温防护用品,如穿隔热防护服或用冷水防护服等保护人员安全。由于一般物流机械作业场所只受季节性温湿度影响,故可采取在炎热的夏季输送冷风、在严寒的冬季输送热风等人为措施加以控制,从而使物流机械人员在舒适的温湿度环境中工作,消除诱发事故的温湿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