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模具制造业来说,测量机只是它的一部分,这个部分有时候甚至可以没有。测量机到底在模具制造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首先要看制造的模具,其次看制造模具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两点我个人认为。同样是仿制,如果测量机和软件选择的好,就会和被仿制对象更加接近。如何提升模具制造业,从测量机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把测量精度和水平提高,把软件功能提高,把服务质量做好。另外,我们应该多在模具发达地区,比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开办讲座,宣传提高用户的测量意识,讲解测量机在模具制造业中起到的作用,只有意识提升了,真正采用测量机了,才能真正提高模具制造业的水平。现在中国的测量机意识还很淡漠,质量意识还不是很高,一些厂家买测量机纯粹是因为他的客户逼着他们去买。提到仿制和反求,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讽刺为“中国特色”,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认为无论是光学的还是接触式的还是流行的线扫描,目前测量机这块是模具制造业提升的办法,因为中国的设计能力更难短时间内提升。现在市场在飞速膨胀,测量设备的存在一是“面子问题”,客户会觉得你的质量保证很到位;二是确实让用户感觉到了减少残次品的产生,用户的质量意识已经在提升。
日本把三坐标测量机和卡尺和千分尺归结到一类,都属于简单的测量设备。测量机就是一个头和尾的作用,头的作用就是反求,模具的仿制,是一个抄数机,这就是所谓的“测量”概念。放到尾就是检测。现在我们常说的计算机辅助集成制造系统,就是一台三坐标测量机,一台工作站结合一台加工中心。我认为不需要把测量机复杂化,这样会造成大众的神秘化,并不有利。我们希望市场能达到一种透明化。比如测量机本身放在一个温度很稳定的环境里,正常情况下对材料的影响不是很大,可是很多用户在购买时会片面地去强温度实时补偿的问题,这可能也是某些厂家的宣传方面的噱头,相对我国目前的使用水平,还没有普及到将测量机设备放在温度变化极大的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地步,个人认为,国内测量机行业一支独大,对中国测量机行业的发展并不有利。模具制造业和测量机的关系不得不提的是曲线曲面的检测和测量。
因为三坐标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曲线曲面,包括摩托车、汽车,甚至航空航天业,比如一级光滑二级光滑甚至三级四级光滑,这就要求曲面非常的好。没有*相同的两条曲线,但是它们同样达到相同的光滑度,这就不是1+1=2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约等于或者包容性,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所以测量机需要智能化。比如两点之间就是差两微米或者两丝,但是这个点所在的曲线和标准曲线同样光滑,同样符合,这样就涉及到怎样智能化去解决。另一个问题是实际的检测方法,这也很难做到。比如,当测一条曲线的时候,要从法矢采点,只有从这个方向才能正确地把曲率测出来,可是现在的曲线都是变曲率的,测量机很难做到每次都能保证法矢的方向,所以现在实际上都是模糊测量。测出来的东西跟实际的有一些差别,实际上很多曲线的点测量机是测不到的,因为点是无数的,需要软件去光滑,所以软件的智能化需要大力发展。硬件的发展包括测头、控制系统等都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可是现在我感到比较不可理解的一点是,所有的厂家都在做其他方面的一些概念,而软件智能化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真正把软件的智能化问题解决了,那才是做实事的。
现在所谓的概念太多了。在中国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市场并不是随着客户的需求走,而是随着厂家提出的概念走。比如国内某个测量机厂家,是比较测量机潮流的,之前提出的高速运动,扫描,斜量,航空铝材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因为它强大了,就可以在媒体上,在用户交流会上大力宣传这样的概念和自己的优势,而避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用户作为一个弱势,不是很理解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马上形成一种追随心里,另外的第三方也掌握了相同的技术,但是因为声音小,强大的一方就成为了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