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涂料:半制品→剖幅→缝头→定型→印花→焙烘→定型→成卷
涂料/活性:半制品→剖幅→缝头→定型→印花→焙烘→水洗→烘干→定型→成品
3.1 新型涂料印花助剂的选择问题
新型涂料印花助剂由以下四大支柱组成:(1)优良的涂料分散系统(dystar涂料等);(2)优良的自交联型粘合剂系统(德国、美国大公司及自制品种);(3)优良的印花糊料系统(德国、美国大公司及自制品种);(4)优良的手感牢度调节助剂系统。
涂料印花加工时,要获得满意效果,主要取决于这些助剂。传统的涂料印花产品质量差,通常是采用了未达到新型印花技术标准的化学针织物因其不同于普通的梭织物,印花时会出现许多不同于梭织物的实际问题,现就关键问题作如下叙述:
助剂及不合理的印制工艺:
(1)涂料分散系统
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颜料经大功率异型简体砂磨机研磨至粒径分布范围为0.25—1.5微米之间,于0.25微米,会引起遮光性和色强度的下降。四种涂料色浆粒径及其分布及比较见表1及图1所示。
表1 四种涂料色浆粒径及其分布
粒径
红色
黄色
蓝色
sp
巴斯夫
赫斯特
上海油墨厂
sp
巴斯夫
赫斯特
上海油墨厂
sp
巴斯夫
赫斯特
上海油墨厂
﹤0.25
15.286
21.161
22.593
8.239
9.257
4.474
0.301
0.373
11.424
40.661
41.523
8.282
0.25~0.5
47.702
36.676
45.483
21.665
41.215
15.794
6.647
4.124
27.401
30.530
27.573
28.241
0.5~1.0
32.993
28.169
24.689
35.582
40.634
33.929
34.562
20.705
38.399
14.414
20.242
25.390
1.0~1.5
2.885
8.020
5.048
19.759
7.042
23.357
36.11
26.031
15.801
80659
7.089
19.237
﹥1.5
1.133
5.972
2.185
17.754
1.852
22.490
22.268
46.785
6.971
50735
3.571
18.849
0.25~1.5
83.581
72.867
75.222
74.007
88.891
73.036
77.322
50.862
81.605
53.604
54.906
72.869
平均粒径
0.65
0.92
0.72
1.29
0.79
1.34
1.33
1.82
1.00
0.86
0.79
1.28
实际印花时,涂料的选择,着重于价格、色强度、鲜艳度和牢度特性。经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从环保的或不可替代的角度而言当首选dystar公司的印漂牢(1mperon)系统为妥,大宗的可选用上海生产的涂料。
(2)粘合剂系统
新型的自交联型粘合剂,绝大多数是pa系列的,少量是pu系列的。无论是哪种粘合剂,在合成及选用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好手感及牢度这一对矛盾的统一问题。其次是膜的透明度,它直接涉及到印花成品的鲜艳度。构成粘合剂的组分和不同单体的类型,及它们对膜的影响,有许多专述阐述,此处不赘述。
经研究,我们认为粘合剂必须满足的重要条件,是在粘着力和内聚力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粘合剂的膜对织物的粘着力和粘合剂的良好内聚力相一致,这点要求应尽量提高。如果粘着力弱,或它比内聚力弱,则会造成印花的织物表面耐摩擦牢度下降以至产生褪色痕迹,假如内聚力弱,涂料的颗粒就会很容易被摩擦掉。
涂料印花粘合剂在加热反应时,应在酸性条件(ph值4)下进行。干热空气是最好的固着介质。湿蒸汽或过热蒸汽均不适合作为固着介质。因为它只能获得约60—80%的固着效果(由于水解的结果,高温蒸汽含有100%的水蒸汽),从而造成各项色牢度指标的下降。一般涂料印花粘合剂成膜后的厚度约为5—10微米,肉眼难以观察。涂料是凝聚沉积在膜里的,所以粘合剂的吸附力会影响薄膜在纤维上的粘着性的优劣。此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并由于氢键作用而加强,某些品种的粘合剂,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对纤维可形成真正的化学键,这是由于高分子膜的成膜剂中的特殊反应基团所形成的。我们在合成或选用粘合剂时,除了注意常规指标外,还特别关注它的玻璃化温度,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