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基隆港介绍

2024/11/17 19:23:05发布54次查看发布人:taojiyun
地理位置
基隆港地理坐标东经121°44'、北纬25°09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北端的鸡笼湾内,鸡笼湾是一个纵深3.6千米、人口宽280多米的狭长海湾,湾口外有社察、中山、盘桶等岛屿作屏障,形成了山环水绕、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该港依托台北市,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面和东北面隔太平洋西部海区与日本相峙,使其成为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西部海区航运要道,为我国南北航线和太平洋航线及环太平洋航运要冲,航运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再加上该港邻近政治经济中心的台湾都会区,因此吸引了许多国际班轮挂靠该港,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港卑。基隆港陆上交通有中山高速公路、北部第二高速路、北基公路及铁路通往台北,并有滨海公路通往东部兰阳平原到苏澳港。
气候条件
该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风,其次为西北风。年平均气温为19°c〜33°c。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雾季。全年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年平均雨日135天,最多曾达210天,是有名的“雨港”。
历史沿革
基隆港在昔日称为“鸡笼港”或“鸡笼湾”。在17世纪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清朝统治后期,西方列强逐渐开启了鸡笼港的发展。在光绪十二年(1886),基隆港正式开放为商港。当时就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曾进行了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了1座陆海联运码头。
日治时期基隆港正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也就是从1899—1944年间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战”爆发而未全部完工),在外港陆续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等设施,从码头货栈到港区铁路系统皆相当完备。这五期的筑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后基隆港的发展基础,也使基隆港在20世纪70年代前稳坐台湾第一大港宝座。
1945年基隆港务局成立,隶属于台湾省交通处。复建完成之后,基隆港开始快速发展。1961—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1974—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2座大型突堤码头,以消除内港瓶颈及岛内成长的运输需求;连接港区及高速公路的东岸、西岸高架桥也兴建于同时期。1982—1992年,为适应集装箱运输时代的来临,以改建及增建集装箱码头为主。基隆港的营运量在20世纪80年代到达髙峰,到了1卵4年,基隆港成为世界第七大集装箱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提升竞争力,基隆港开始转型为结合观光、亲水性的港口。2001年6月28日,专责机构“基隆港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2003年设立了自由贸易港区。
现状及发展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基隆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现在的基隆港分为商港、军港和渔港三部分。基隆港的港湾形状大致呈北宽南窄的漏斗状,分为外港、内港及牛稠港三大区域。港区土地面积(经营土地)189.8万平方米,港区水域面积379万平方米(包括内港98.5万平方米、八尺门区95.5万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区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港区码头方面,可分为东岸码头和西岸码头两大部分,其中以西岸运量较大。西港区有36个泊位,前沿水深9.4〜12.9米;港外东部1]千米的海岸小湾内还有2个25万吨级的浮筒泊位。东港区有22个泊位,水深达8.5〜11.6米。全港总计有58个岸壁泊位,其中包括13个集装箱泊位在内的货运泊位51个,码头装卸设备良好,特别是集装箱、谷物和石油码头。出港货物以纺织品、化学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制品以及运输工具为主,进港以化学材料、农产品、非金属矿产品和金属矿石为主。2007年基隆港集装箱装卸量达到221.6万标准箱。台湾岛与大陆只隔台湾海峡,基隆与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黄埔等仅一水之遥,航运交通便利。两岸直航后,基隆港将加强物流功能及货物加工再出口,可以实现“港口即工厂”。基隆港将成立东岸客运专区,发展旅游观光,结合空运,成为邮轮基地、亚太邮轮港。当前基隆港每年客运约35万人次,为开拓未来的邮轮及渡轮市场,正进行2个客运专区工程,未来预计可容纳100万人次的观光。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