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确定再造队伍:确定再造领导人,任命流程主持人,任命再造总管,必要时组建指导委员会,组织再造小组。
第二阶段,寻求再造机会:选择要再造的业务流程,确定再造流程的顺序,了解客户需求和分析流程。
第三阶段,重新设计流程:召开重新设计会议,运用各种思路和方法重构流程。
第四阶段,着手再造:向员工说明再造理由,前景宣传,实施再造。
(2)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营造环境。其分为六个子步骤:树立愿景;获得有关管理阶
层的支持;制订计划,开展培训;辨别核心流程;建立项目团队,指定负责人;就愿景、目标、再造的必要性和再造计划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流程的分析、诊断和重新设计。其分为九个子步骤:组建和培训再造团队;设定流程再造结果;诊断现有流程;诊断环境条件;寻找再造标杆;重新设计流程;根据新流程考量现有人员队伍;根据新流程考量现有技术水平;对新流程设计方案进行检验。
第三阶段,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其分为六个子流程:检查组织的人力资源情况;检查技术结构和能力情况;设计新的组织形式;重新定义岗位,培训员工;组织转岗;建立健全新的技术基础结构和技术应用。
第四阶段,试点与转换阶段。其分为六个子流程:选定试点流程;组建试点流程团队;确定参加试点流程的客户和供应商;启动试点、监控并支持试点;检验试点情况,听取意见反馈;确定转换顺序,按序组织实施。
第五阶段,实现愿景。其分为四个子流程:评价流程再造成效;让客户感知流程再造产生的效益;挖掘新流程的效能;持续改进。
(3)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构思设想。其包括四项任务:得到管理者的承诺和管理愿景;发现流程再造的机会;认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潜力;选择流程。
第二阶段,项目启动。其包括五项任务:通知股东;建立再造小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分析流程外部客户需求;设置流程创新的绩效目标。
第三阶段,分析诊断。其包括两项任务:描述现有流程;分析现有流程。第四阶段,流程设计。其包括四项任务:定义并分析新流程的初步方案;建立新流程的原型和设计方案;设计人力资源结构;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第五阶段,流程重建。其包括四项任务:重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实施信息系统;培训员工;新旧流程切换。
第六阶段,监测评估。其包括两项任务:评估新流程的绩效;转向连续改善活动。
(4)芮明杰和袁安照的七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设定基本方向。其分为五个子步骤: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立再造流程的组织机构;设定改造流程的出发点;确定流程再造的基本方针;给出流程再造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阶段,现状分析。分为五个子步骤: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现行流程状态分析;改造的基本设想与目标;改造成功的判别标准。
第三阶段,确定再造方案。其分为六个子步骤:流程设计创立;流程设计方案;改造的基本路径确定;设定先后工作顺序和重点;宣传流程再造;人员配备。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计划。其分为三个子步骤:挑选出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制定解决此问题的计划;成立一个新小组负责实施。
第五阶段,制订详细再造工作计划。其分为五个子步骤:工作计划目标、时间等确认;预算计划;责任、任务分解;监督与考核办法;具体的行动策略与计划。
第六阶段,实施再造流程方案。其分为五个子步骤:成立实施小组;对参加人员进行培训;发动全员配合;新流程试验性启动、检验;全面开展新流程。
第七阶段,继续改善的行为。其分为三个子步骤:观察流程运作状态;与预定改造目标比较分析;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正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