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的98%是人工林,而人工林中90%是纯林,树种单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戏称:“南方是沙家浜(沙木),西北是杨家将(杨树),东南是马家军(马尾松),再加上东北的落叶松,中国种的基本上就是这几种树。”这样的人工林不论是生态服务功能还是林地生产力都不如人意。
人工纯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单一的树种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和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很少,无法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食物链,生态状况非常脆弱,特别容易发生病虫害,而且,也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抑制土著物种的生长繁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
这样的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很差。研究证明,森林树冠层拦截的雨水量达15%-40%,而灌木和地表草木层拦截并保留的雨水比树冠层更多,厚度只有0.5-1厘米的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的效率可达80%。据统计,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仅及天然林的十分之一。
我国人工林不仅生态效益差,林地生产力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仅以人工用材林为例:据第5次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用材林有2415万公顷,是巴西、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三国的1.65倍,但年生产量仅及上述三国的15%-20%,木材产量也仅达三国的17%,造成我国每年要花130亿美元从国外进口折合约7000万立方米的木材、纸浆和纸制品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