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草木之争所形成的是以草为主的原料政策,不仅不符合纸业的产业特征,阻碍了中国纸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当今纸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根源。专家预言,能否找到与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决定中国纸业未来的关键——而以木代草也许就是一条捷径。
草木之争---造纸原料的历史变迁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诞生于东汉时期的蔡伦时代,当时造纸的原料是以麻为主的破布和渔网;到了唐宋时期,造纸开始使用麻、树皮、稻草等原料;而当中国的造纸术传到西方后,制浆的原料依然以麻布和稻草为主。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制浆技术的出现,在西方,木材开始逐渐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人们发现,木材比其他原料更适合于现代化大生产,纤维形态比其他原料好,并且更易制造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效率高,易于污染治理,体积密集,便于运输、保存。
从1880年到1970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木材在造纸原料结构中的比重,已由10%上升到93%。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造纸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芬兰等,几乎全部用木材纤维造纸。过去主要用草造纸的国家,如生产草浆历史悠久的西班牙,纸张产量和质量长期上不去,品种也少,自20世纪60代开始营建造纸用材林,到70年代后期,西班牙草木比例改成3∶7后,纸和纸板的产量便猛增4.4倍。反之,继续以草类为主的一些国家,造纸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些情况有力地说明了木材造纸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我国,由于建国后对纸业的属性认识不足,加上中国森林资源非常贫乏,当时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需要木材的领域很多,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才最符合中国国情。到1958年,我国纸业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格局。20世纪70年代,纸业界的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纸业应该走以木材为主的道路”,于是草木之争宣告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才最后明确了以木材为主的原料政策。我国造纸工业以草为主政策的失误,已使国内纸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以草为主---“小造纸”成污染大户
长期以来,纸业在人们印象中,就一直背负着“严重污染环境”的恶名,只不过大多数人在前面都要加个“小”字———“小造纸”。所谓“小造纸”,一般是指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这些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其鼎盛时期全国竟有10,000多家,而现在“小造纸”的数量虽有所回落,但仍在3000家以上。
“小造纸”企业,由于其工艺简单、设备落后,再加上缺乏污水治理设备,含有高浓度化学污染物的污水往往从“后门”直接排入了当地河流湖泊,而成为当地的污染大户。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的污水,其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指标一般都超出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据2002年中国环境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纸业的排水量为35.3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总排水量的18.2%;cod排放量达287.7万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8%。
据了解,当今中国纸业的主要污染源是草类制浆和漂白工艺中排放的废液,特别是以草类为原料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草浆黑液污染性最强,如今,草浆黑液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首犯。然而目前业内公认,草浆黑液的处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完全解决,特别是中小规模的造纸企业在这方面更有欠缺。可以说,以草浆为原料的中小造纸厂,生产即代表着污染。
历史上中国纸业政策的草木之争,造成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草浆作为造纸原料。虽然草浆在我国纸业原料结构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但其总量却依然是在逐渐增加的,2003年仍占到了将近一半。这些使用草浆的纸厂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平原地区,由于林木缺乏,使用草浆几乎成为惟一选择。
此外,由于草类纤维原料运输半径比木材小,因而草浆厂的规模都不可能很大,其技术装备水平相对于大规模的木浆生产相差了几十年。这也正是造成我国“小造纸”遍地、“大造纸”难觅的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最大的草浆生产线年产也只有10万吨,而绝大多数草浆生产线的年产规模则只有1万~3万吨,而草浆厂的污染治理水平与其规模有很大关系。
另外,草浆纸在制作时还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由于目前中国纸业正在向部分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格局,这又极易形成水资源的短缺。
以木代草---林纸一体化是出路
针对目前中国纸业现状,有关专家认为,原料结构不仅影响产品品种档次和质量,还影响着企业的建设规模、装备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劳动生产率。在造纸工业的历史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存在造纸原料草木之争的经历,然而最终,人们还是确定木材为更适合现代造纸工业的原料。
目前,在全球造纸原料中,木材已占到93%以上。之所以广泛采用木材造纸,正是因为木材更适合现代造纸工业对生产规模、技术要求、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
选择木材作为造纸原料,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而且在控制污染方面也有成熟的工艺。同时,用木材作为原料也可以促使产业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现在纸业已成为世界木材的最大用户。据统计,造纸用材为世界工业用材的27%,每年消耗7亿~8亿立方米,需要砍伐几千万公顷林地。许多年前,有人曾担心纸业是否会成为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但是多年来世界纸业的发展证明,纸业不但没有破坏生态,而且还促进了林业的生态建设。纸业把林业基地建设作为自己生存的重要条件,形成循环经济是当代纸业的一条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这一点,已从北欧、北美地区纸业较为集中的国家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在一些森林覆盖率达到30%~70%的国家,每年用于制浆造纸的木材占原木总产量的30%~60%以上。如美国1974年制浆造纸用材达到1.8亿立方米,占采伐量的36%;瑞典占63.8%;芬兰占55.5%;日本是个木材进口国,1977年制浆用材为3400万立方米,占木材总消耗量的31.4%。这充分说明,木材制浆造纸乃是森林资源最经济合理的综合利用方式。
由此可见,提高木材在纸业原料结构中的比例,实行林纸一体化模式,是解决纸业环境困局的出路。
所谓林纸一体化,其实质就是投资一体化和经营一体化,也就是说,林地纸厂既同属一个投资主体也同属一个经营主体。在我国,林纸一体化问题已经论证了二十多年,但进展相当缓慢。直到2001年2月,由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后,林纸一体化才开始加快发展步伐。
据悉,目前全国有二十余家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正在建设自营造纸原料林基地,但无论在总量还是品种结构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是绝对量较大,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今后浆纸木材原料供求形势将十分严峻。因此,加快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将十分紧迫。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我国推行以木代草的林纸一体化模式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纸业还不能完全离开草类原料。因此,随着中国纸浆生产总量的增加,草浆生产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有所增加。就此,政府应加大对草类纤维制浆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目前造纸业的治污能力;同时,要从长计议,全力推广,逐步实现以木代草,使中国纸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