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酒的新瓶
有“百年雄酒”之誉的五粮液酒,百年长盛不衰,且在近二十年不断扩大销量和获取更多利润,被喻为“中国酒业大王”。除了该酒秉承三千年酿得“神州琼浆”的品质和品牌外,这还与经营者不断改进营销方略有密切关系。如他们注意到改革开放后的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显著提高,消费者存在一种喜欢滋补和香醇名酒的潮流。于是他们就积极引导这种消费潮流,尊重消费者的巨大亲和力,将五粮液配入竹荪,使其极富营养价值和浓香型口感。同时,在促销中注意宣传五粮液属于中庸之酒,既滋补又不过头,古为贡品,今入国宴,适合普罗大众的佳品,其是寓补于饮乐之中。经此,五粮液酒的销量与年增多。
麦当劳的新瓶
经营机制和行销方式的变革,是“旧酒新瓶”策略的行之有效战术之一。在经营的产品没有创新情况下,如果能够改革经营机制或行销方式,亦可以扩大销售和获取更大利润。全球男女老幼皆知的汉堡包是最明显的一个实例。
汉堡包是一种极普通的食品,在1928年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麦当劳兄弟经营的小买卖。当时有位叫克鲁克的碎肉机推销员向麦当劳兄弟推销碎肉机,发觉他们的“汉堡包”生意很旺,他亲自品尝了这种包子,感觉品味很好。有市场眼光的他,以后反复思考“汉堡包”之事。
最后,他决定不惜花上百万美元的代价,向麦当劳兄弟购入汉堡包经营专利,然后自己进行连锁经营。克鲁克接管了麦当劳经营的汉堡包后,对产品的原来风味和式样都没有改变,仅是对行销方式改革。他将孤独的一家店子扩展到几家、几十家,在每个城市都如此,进行统一生产制作和连锁销售。同时,为了增加供货量,他进行统一标准的规模化生产。随着其连锁分店遍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后,他又确定各地的分店就地加工制作,但必须严格按照总部规定的选料、配方和制作方法去加工,保证汉堡包的质量和式样毫不走样。为了确保这种技术要求标准,克鲁克还开设了“汉堡包”大学,对其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和营销管理的教育培训。
汉堡包在克鲁克的各种“新瓶”包装下,已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迅速走向全美国和全世界,现在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开设有20000多家分店,每天有3亿多个汉堡包进入人们的胃里。麦当劳公司靠汉堡包每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美元。
可口可乐的新瓶
对于“旧酒新瓶”策略运用挥洒自如的莫不过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了。可口可乐饮料从1891年试制上市以来,一百多年来其配方和品味色泽是“桃花如故”。但经百年到今天,可口可乐每天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销售10亿多杯,其年营业收入近百亿美元。可口可乐的成功,虽然靠其卓越的品牌和技术为后盾,但百年来一直不断注重“新瓶”创新,以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包装、新营销理念、新促销手段赢得消费者“芳心”。
如1898年,可口可乐的经营者在其产品畅销于亚特兰大州之时,不惜以600万美元从鲁特玻璃公司购入亚历山大·山姆森的玻璃瓶子设计专利,用它改进可口可乐的包装。一个世纪前的600万美元是非常巨大的投资,但可口可乐公司的决策者在所不惜。而后来的经营实践证明其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为可口可乐畅销美国乃至全球起了极大作用,其投入所得的回报是数以亿计的。
亚历山大·山姆森所设计的玻璃瓶有何特点而产生那么大的奇效呢?原来这个瓶的设计原于作者女朋友的启迪。一天,亚历山大·山姆森与女朋友约会时,发觉她穿一袭条纹连衣裙,这服饰使她匀称的身材显得玲珑有致,袅娜的腰段韵味无穷。他是一位玻璃瓶制作之人,女朋友的打扮启发了他的灵感,很快设计出一个貌似婷婷玉立的女子身段的玻璃瓶,它既好看又实用,每瓶容量为6.7盎司,刚好为一大杯的容量。它设计的奥妙不仅是美如玉女,而且老孺使用都十分可靠安全,易握不易滑跌;更令人叫绝的,其瓶型的中下部是扭纹型的,它如少女所穿的条纹裙子;而瓶子的中段是圆满丰硕,如少女的臀部。这样,这个瓶型结构是中大下小,当它盛装可口可乐时,给人的感觉是份量很多的。正是采用这一新瓶子包装,可口可乐开辟了营销新纪元,使其走向世界。
可口可乐变革“新瓶”的作法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的。如其品名的命定是十分考究的,“可口可乐”的汉语品名既与其英文的“cocacola”发音相近,又富有让人心赏目悦的韵味;既押韵又易懂易记,并道出其产品的优良品质, 它不愧为一个美观实用的“瓶子”,使可口可乐能在十多亿华人世界大行其道。又如在行销通路上,可口可乐根据本产品的数多量大的特点,其远销全球各地的可口可乐不是采用成品直运,而是对各地市场运送产品的诀窍部分,即tx配方,由各地市场就地将tx配制成成品和进行罐装。这样做法既可以节省大量运费,降低成本,更可以冲破各国的贸易壁垒,调动目标市场的积极性,此举成为可口可乐占领世界市场的一种“秘密”武器。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采取“赞助”各类有社会影响的运动会、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各种有奖竞赛等等形式,都有力地促进了可口可乐的销售,让其品牌深入人心。
“旧酒新瓶”策略虽然不是重新开发新产品,但它绝非一式不变之事,必须具备“新瓶”的起码条件,否则,“旧酒”是不可能长期吸引消费者的。(完)
作者/徐德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