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范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彩色复制过程中的可变因素较多,印刷品能否忠实再现原稿受设备,原材料、操作者水平等诸多因素
的制约,因此,必须尽可能地稳定各种可变因素,在规范化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工艺数据。规范化操作包括:扫描仪的校准、电脑屏幕的校准、照排机的线性化以及晒版打样的规范化操作等,通过规范以上工艺操作,使工艺条件达到相对的稳定,并确定各工艺的最佳工作数据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原稿的阶调和色彩,从整体上提高制版质量,充分发挥设备的优越性,提高生产效率。
2.彩色复制的“模糊性”为创新提供“创作空间”
(1)原稿阶调的模糊性
原稿的阶调特性是随着连续调原稿密度的逐渐增加,亮调、中间调和暗调之间密度增加的速度。
①不同类型原稿的阶调特征有所不同,如透射稿的标准密度范围为叭30—2.70,彩色照片的标准密度范围为0.05—2.20,印刷品原稿的标准密度范围为0.05—2.20。复制时的阶调特性必须要突显不同类型原稿的阶调特性。
②拍摄时曝光不正确产生的阶调特性不同,如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时产生的阶调过平(或过崭),在复制时需针对原稿阶调特性的不足进行补偿,使其达到最佳。
(2)原稿色调的模糊性
色彩的基调定义为原稿的基本色调,总的颜色调子是画面统一的色彩倾向,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色调从亮度上讲有明暗之分,从冷暖上讲有冷、暖和中间调之分,复制时只有在把握住原稿基调的基础上才能有所侧重地调整复制曲线,如处理冷色调原稿时,c版宜深不宜浅、丫、m版适当减浅;处理暖色调原稿时,丫、m版应适当加深,c版则适当减浅。
对于偏色原稿的处理必须视原稿中高、中、低调是局部偏色还是整体偏色做出调整,对印象色、肤色应在符合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做适度调整。(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