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9)(图30) (二)重度原则 1重度由画面上位置计算离中心点愈远其重度愈重。2上重下轻原则。3左重右轻。4远重近轻。5同面积明亮的颜色比暗的颜色轻。6画面中引人注意的地方虽小,但重量大。7单纯有规则比单纯不规则来的重。八独立的东西重量特别大。9直的型比横的型重。10动态的景要比静态的景来的重。 约瑟夫 穆勒—布洛克曼于1958年设计的【保护孩子】海报,利用左重右轻的重度原则,加强巨大倾斜的机车与孩子之间的对比,更显示出孩子的弱小(图31)。而中国的倪瓒作,其渔村秋霁图(图32)的远山较近树的重度重,利用题跋来均衡画面。
(图31) (图32) (三)群化原则 群化原则内容包含类似的原则、近接的原类、长度原则、闭锁原则、视觉律动、对称原则、共同命运原则、好的连绩原则…等,以寻求画面的统一。在徐悲鸿的【群乐】里,亦运用了所谓的共同命运原则来表现其主题(图33)。图34则以色或明度的类似来统一画面。
(图33、34) (四)视线的诱导 做海报或简介时,以传达资讯为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法。利用图像或文字,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图35,八大山人作的写生册之二,图中飞禽的视线会引导观者的目光。为了一见就能了解其内容,常以大又醒目的颜色来引导。如图36,一条文字线条沿着s的路线,既具有视觉诱导效果,亦不失识别性。
(图35) (图36) 二、文字在版面编排里的运用 文字依书写的方式不同,其字体大抵可分为书写体及印刷体。 (一)书写体 此种字体具有个人的风格和奔放的气息,且能表现出字体的基本性格,如手绘体(图37)、书法、手写体等属之。通常用来当作字首或标题,或和插图结合在一起,如图38是美国索尔巴斯(saul bass)于1983年所设计的【音乐中心统一基金】海报,即使用明快的笔法,绘描一把彩虹伞,配上手写文字,简洁明朗,极富人情味。图39为靳埭强所设计的汉字主题邀请展之海报系列其中之一,他以草书表现文字和设计创作者的情怀,追求一种清逸的文化境界 (二)印刷字体 因此种字体沈静、中庸,适合用于内文部分,使观者较易阅读。如图40由奥裔美国设计师哈勃特.拜耶(herbert bayer),于1926年设计的【汉斯. 尔席教授建 摄影讲座】海报,其以理性的几何,构成空间与字体的编排设计,全以无衬线字体和几和形,创造了简洁易读的风格。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字型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及乐趣。但若使用在传单及海报之运用上,在讲究速度的时代里,文字必须让人很快地辨认、确实地了解才行。故以简洁明了、优美易读者为优。若设计美丽而造成辨认上的困难,便违背了文字的使命。一般文字最基本是运用在文案及标题上,但随着设计理念的创新,使得文字在现代平面上之运用不再是文案及标题那样的单纯。 现代文字之运用,大概可归纳出下列五项: (一)以文字为图像 如图41,版面上的英文字母b其实仔细看是一张椅子,保持文字原本的面貌加以变化,与前页的图六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以文字为图像的运用,其文字本身具有文字与图像的双重身份,可应用于logo的设计上。
(图41:logo, basel museums,1980) (二)将文字图像化 顾名思义,即是将文字以图案的身份呈现,成为图像的一部分,图42是由deborah littlejohn 及shelley stepp设计的calarts spring dance海报,利用电脑绘图及排版软体将″dance″这个单字,作旋转的视觉效果,呈现舞动感。另一种文字图像化是拉近文字与装饰物体相似度,混淆视觉感。
(图42) (图43:1982年设计) (三)将文字编排成图 即图案由一个个文字或字母组成的,整体而言为图,但就个体则为文。如图44将中国古老的劝戒杀牛歌的文字绕成牛形的身体,颇富趣味性。图45是dana lytle所设计的,利用字母拼组成人形。这种将文字编排成图的手法,对于文字内容的顺序,变得并不那麽重要了。
(图44) ( 图45) (四)配合相关图像 即利用与文字有关之图像,来装饰文字。如图46杨胜雄于1991年设计的【中国民俗之夜】海报,以中国传统布袋人偶来点缀标题文字。图47也是常见的情形,使用影像作为文字之本体,尤其在英文字母的设计上最常出现。
(图46)(图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