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企业的成绩振奋人心:2002年中国饮料业年产量超过2025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跨人2003年,中国饮料业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后步入正轨发展的20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饮料业不仅经受住了风风雨雨,而且创造了国际品牌与国内品牌共同繁荣的中国饮料市场,创造了饮料作为“竞争性消费品”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走进千家万户,以惊人的成长态势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奇迹。
历经20年的风雨洗礼,历经20年不懈打拚,娃哈哈、汇源、椰树、红牛、健力宝等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崛起在华夏大地,中国终于有了可以与国际饮料巨头较量的棋手,中国终于迈进了世界饮料奥林匹克比赛的大门。
起点低成长快
世界饮料加工业的历史比较悠长,瓶装饮用水的生产历史达300年以上,碳酸饮料的生产历史达100年以上,经过历史的沉积和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饮料产业群,诞生了一些品牌.价值极高和实力相当雄厚的跨国公司。
相比较,中国饮料工业起步较晚、饮料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数量较多,但发展速度很快。以1982年饮料列入国家计划管理产品为新起点,20年中,中国饮料在年产量44万吨的基础上,总产量保持了21.1%的年均增幅。在1997年和2002年实现了两次标志性突破,即1069万吨和2025万吨。人均消费15.8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约50公斤的30%。
1983年,中国饮料市场尚未全面开放,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仅有两个装瓶厂,饮料品牌基本上都是地方品牌,饮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俗称的“八大汽水厂”。1993年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加快进入中国各地市场的速度,饮料市场的竞争度提高,带来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大洗牌。
目前中国饮料市场的品牌,主要有“两乐”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和以“十强”为代表的本土品牌,这些大品牌在市场中的主流地位基本确立。
在目标主线上提升理乔尔·韦纳尔的话说就是:“想象中同质的消费者已经不存在了,他们都是拥有几种特征的综合体。”用亨利福特的话说就是:“只在黑色中挑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今天,只要存在两个以上客户,需求就会不同。也就是说,客户细分已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
锻造强势品牌
麦肯锡这样评价中国企业:“中国只有品牌,但还没有几家像可口可乐、西门子、微软这样的强势品牌”。麦肯锡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中国饮料企业。
且不论“名牌兴国”是不是企业家的责任,创造、培养及壮大自己的品牌肯定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前提。像下围棋一样,做企业也有不同的段位,不入围的企业只是有能力生产某个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它是一个完全可以用另外一个商品替代的东西。低段的企业其产品虽有名字和记号,但消费者仅仅知其名而并不一定买其账。高段的企业则有自己的品牌,其支撑点不仅仅是知名度,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忠诚度。与10年前相比,中国饮料企业的段位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国外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产品可以模仿,品牌却无法复制。因为产品摆放在货架上,品牌则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知名度可以短期策划出来,而客户信任及客户忠诚则必须日积月累。
中国饮料企业离高段位的距离还很远,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充。实践证明,国际化程度越高,本土化的东西越有价值。因为只有它是唯;的。我们自然要借鉴国际上的做法,但更重要的是发掘中国自己特色的产品和营销方式,特别是要强化产品的文化品位,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增强产品的消费文化底蕴,这是培植中国饮料参天大树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