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密网”精准定位
2019年开始,义乌市全面推进非道机械登记编码工作,深入建筑工地、物流园区、机场等场所开展多轮次摸底排查工作,基本摸清底数,给非道机械安上“身份证”,同时结合义乌实际划定了高排放非道机械禁用区。在此基础上,2021年该市探索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非道机械环保监管,以1200余台安装卫星定位的工程机械为基础,实时掌握作业工地位置和运动轨迹,有效解决非道机械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等实际问题。
“赋码追踪”预警研判
根据尾气排放检测结果对非道机械进行赋码(分红、黄、绿码),创造可视化“作战指挥图”,对进入禁用区的黄码机械和全市范围内的红码机械即时触发预警,高效监管非道机械使用情况。结合实际对老旧非道机械、高排放非道机械、重点监管区域内非道机械等进行选择并下达检测指令,开展科学抽测。同时对照大气治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平台互动,通过统计低排区、主城区、全域范围内工程机械的数量,测算区域内非道机械排放情况,直观研判非道机械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线上线下”协同治理
建成“多部门一体化协同作战”平台,发挥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职能,落实所属镇街的属地职能,强化建设部门的工地监管责任,实现多部门协同开展非道机械排放监管;对触发预警的机械可及时进行线上交办,第一时间安排就近检测机构前往现场进行检测;增设机主、工地服务端,开展政策法律宣传教育、自主查询赋码信息,引导机主、工地提高主体责任意识,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关注度,加快推进形成大气环境携手共治的新局面。
义乌市依托非道机械应用管理平台,创造“作战图”建成“驾驶舱”,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完善非道机械环保监管机制,打造全链条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有力助推非道机械减污降碳,为实现“义乌蓝”保驾护航。
原标题:义乌市开创非道路移动机械数字化环保监管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