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装与环境的矛盾
包装材料由于使用寿命短、使用量大、废弃后难以降解,固体废弃物量大并难以集中,对城市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危害,所以是最早引起公众关注的产品。美国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达1.5亿吨,其中1/3是包装废弃物。欧共体国家每年城市固体废弃物约为1亿吨,其中包装废弃物为8000万吨。日本每年城市固体废弃物约为5000万吨,其中包装废弃物为2100万吨。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的包装制品有70%在使用后被抛弃,按照2000年包装生产量计算,就有1500万吨包装废弃物,人均12kg。
包装在环保方面的研究,不仅仅要关注包装物的最终去向,更应该关注包装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各个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装物的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涉及大气、水体、土壤、海洋、森林等各个方面。包装采用的原料如纸、塑料、玻璃和金属对环境的影响有目共睹,而包装物所造成的污染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商品化社会,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包装就伴随商品散布到各处,所以污染面广,一次性包装物占很大比例,生命周期短,废弃量大;人口又相对集中在沿海和城市,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垃圾中包装废弃物所占体积已经达到30%-40%,目前,我国已经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2000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达到1600万吨,包装塑料以26%计算,达到400多万吨。在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我国塑料类废弃物比例已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复合制品日益增多,塑料制品难以降解,不易回收。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包装材料消费量日益增大,出现了“白色污染”并日趋严重。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包装品使用后被遗弃在环境中造成的污染。我国塑料餐盒生产能力已超过70亿只,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白色污染”问题,并开始研究对策。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强化管理为核心,回收利用为手段,产品替代为补充”的防治对策。“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包括:在铁路、公路、内河和海洋航道、旅游景点、城市街道,在水面、地面、空中和树上到处漂浮飞舞,严重破坏生态景观;塑料包装品难以降解,在自然界的降解周期约为200-400年,在土壤中溶出助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航道,影响航运,使水质变坏,并影响水电站正常运行;被陆地或海洋动物误食可致病直至死亡。关于塑料包装与环境的矛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就目前来讲,塑料包装与传统包装材料相比,环境负荷低,并且性能优秀,并具有经济性,所以塑料包装的社会需求还会不断的增长,但可以考虑尽量减少使用量。
2、塑料包装,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难以降解和毒性组分,如重金属颜料和增塑剂等,使用后如不妥善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应当加强综合管理,回收处理,并开发与环境相调和的新型塑料包装材料。
3、目前的塑料包装材料大部分是热塑性塑料,可以回收并再资源化,并且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回收技术。所以应当通过综合措施,提高回收塑料包装材料再资源化比例,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