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是在周总理的直接*下制订的。他指示要根据世界科学已有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国的科学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水平。“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提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在规划中,科学家们发现仪器仪表是漏项,在众多物理学家的呼吁下,科委成立仪器仪表规划组,1956年机械工业部成立仪表局,为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摸爬滚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当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蛋糕”,自然都想来“分一杯羹”。也正因为如此,起步相对较晚的中国国产仪器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度挤压,“质量差”、“服务不完善”也成为了国产仪器身上难以磨灭的印记。
对于仪器行业内的人来说,要说清进口仪器和国产仪器之间的区别,只要用一个例子就好。2015年,“*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统一招标采购”公告显示,总采购金额是2.8亿人民币,其中国产仪器设备只占2.2%。成都质检院采购1142万仪器设备,100%采购进口产品。事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产仪器的艰难处境。
国产仪器处境艰难,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仪器仪表行业也在努力为国产仪器正名。早在2013年,北京*与北京市科委共同创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开启了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的勇敢尝试。致力于推动国产科研仪器从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后一公里”,实现了国产科学仪器由“创新端”向“市场端”的拓展。仅从科研的角度而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不弱于外国仪器行业,某些领域甚至能够与国外科研齐头并进。
仪器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我国仪器产业历经长足发展,在仪器工艺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国产仪器逐渐被广大业内人士所认可,并逐步迈向市场。但如何打通国产仪器从成果走向市场的“后一公里”,实现国产科学仪器由“创新端”向“市场端”的拓展,让国产仪器走向世界,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仪器厂商所考虑的问题。
周总理逝世已经四十余年,我们怀念周总理,怀念那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四十多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中国的仪器也正在逐步敲开仪器仪表市场的大门,中国这头雄狮,已然苏醒,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当年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一片繁华,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