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深圳 | 品牌海绵雨水 |
“十二五”期间,我市空气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开展淘汰黄标车、小锅炉整治、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无燃煤区”建设等工作措施,到201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2天,比2013年增加52天(2013年为按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评价起始年份);达标天数比例增加14.3%。其中空气质量优103天、良209天、轻度污染43天、中度污染10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4%;pm10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4.5%;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1.3%;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60.6%;一氧化碳平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4.5%;臭氧超标率为6.8%,比2013年下降2.2%。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环境质量水平保持稳定,主要江河水质总体保护良好。2015年,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1%;珠江广州河段平均水质为ⅳ类,与2010年持平;流溪河从化段、增江、东江北干流水质良好,稳定保持ii—iii类;市桥水道、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小虎沥水道等水体水质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西航道、流溪河李溪坝以下河段以及白坭河水质较差。全市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2011年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比2010年提高10.37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值保持在55分贝左右,影响区域声环境的主要声源构成为生活和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保持在69分贝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市辐射环境状况正常。其中,环境电离辐射未见变化,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均低于相关标准。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制定实施了《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十二五”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从2011年开始,连续5年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通过推˙落实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火电厂脱硫脱硝改造、落后产能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以及黄标车淘汰等减排措施,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27.61%、24.09%、38.02%、39.4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三、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不断降低
“十二五”时期,我市积极采取严格环保准入、深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清洁生产、实施阶梯式水价等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资源消费的依赖性。在“十二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的背景下,2015年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2010年下降21.01%,单位gdp水耗下降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79%提高至86.34%,单位gdp建设用地从0.154平方公里/亿元降至0.098平方公里/亿元。
四、城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以“花城绿城”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林业园林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绿道、儿童公园、森林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市绿化布局更加均衡,花城特色日渐突出,生态环境逐步优化,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41.4%提高至42.03%,森林蓄积量由1172万立方米提高至1593万立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01平方米提高至16.5平方米。全市森林公园达到73个,湿地公园12个,有效保护了唐鱼、野生稻、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8万公顷,建成绿道3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