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家对于好茶“名茶“又是如何保管的呢?欧阳修所撰《归田录》有这么一段:“蜡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日注山)为第一。自景祐(宋仁宗年号,1034~1038)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为了表示对这种茶的喜爱,欧阳修还特意将此写成了诗:“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意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注(皆名茶)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长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双井茶》,见李传轼所编《中国茶诗》,上世纪80年代末由台湾出版,孔德成题写书名)此诗前半介绍了双井茶的独特生长环境、采摘季节,及其护养。这与笔记中所记基本相同,不过后半却翻出了新意。从“长安富贵“以品饮双井相夸耀的风习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人情,从宝云、日注、龙凤团等名茶“不改旧时香味色“引申出了“至宝不随时易变“的哲理,和以此为喻的“君子有长德“的告诫。此诗也许由于有这些“哲理“,后来广为流传。
诚然,“十斤茶养一两芽“,欧阳修这番批评与引申,可能也包含一种隐忧:经过“长安富贵“们的炒作和追逐,双井以及一切所谓“名茶“,被普通人制作出来的名茶正在迅速远离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