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成本之困。曾几何时,价廉是中国产品最大的优势,当这个优势消失之后,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像走进了死胡同。“大部分自主品牌的企业规模较小。以气制动卡钳为例,单个产品一年只能卖出五六万只,而一家跨国零部件巨头则可能在全球销售三四百万只,规模会造成巨大的成本差异。在规模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如何夺回成本优势?”郑星美说。
第二是环境之困。终端用户“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思潮体现在对零部件的选择上。在与外资企业的同场竞技中,往往让零部件企业泄气的是国内的消费观念。“国内用户喜欢国际品牌,国内企业也倾向于国际品牌,总是觉得国际品牌比自主品牌强。出口市场更是要求配装外资品牌的产品。实际上,这并不公平。我们的流水线、原材料和外资企业是一样的,我们的第二代自动调整臂在技术上不仅不输给外资企业,并且能够更胜一筹。可是,要凭企业自身力量改变大家的熟悉太难。印度、韩国、日本消费者都青睐自主品牌,政府采购也保护自主品牌,但针对自主品牌零部件的国内政府采购几乎看不到。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何时能消除呢?”
第三是政策之困。近年来,不少外资零部件巨头在中国设厂,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实现本土化生产后,不受反倾销的限制,在合资合作过程中还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受惠国家的减税政策,还能得到国家的高新技术奖励资金,所受的待遇甚至好于自主品牌企业。“奥运盛世,世界看到了我国的自主品牌整车,但是自主品牌零部件却被遗忘。政策强调更多的只是本土化,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最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我国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有2万多家,占零部件企业总数80%以上,但是我国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销售额只占总销售额的20%,90%的产品是低端产品。
在我国整车企业中,美系采购外资品牌零部件的比例是100%,德系和日系采购外资品牌零部件的比例分别是88.9%和89.5%,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采购外资品牌零部件的比例是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