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印刷品的颜色是评价其印刷质的重要一环,生产中,对颜色的评价两种方法。
一是人们凭视觉判断。但是,视觉察方法存在一些局限,例如:视觉观的结果很难将质量与数值对应起来;的身体、精神、情绪等因素会影响到确观察色彩的能力;人眼对色彩的记力很差,只有在进行直接色彩对比时表现出精确性等。所以,人眼观察的变因素太多,而且在色差大小的把握没有一个标准。
二是利用测色仪器检测印刷色与标色之间的色差大小。如果颜色的色差规定的容差范围内,则视为合格。这方法较为科学和客观。
1,密度控制法
印品颜色产生色差的原因是油墨的择性吸收光谱不纯,使得色彩效果不佳。如果能够知道色样对各色光的吸收量,那么要判断其色彩误差就变的较容易了。由光学密度的定义可知,色咣学密度值的大小表明了其吸收光线力的强弱,即密度值越大吸收光线能越强;密度值越小其吸收光线的能力弱。
密度控制是一种对色彩进行控制的重要形式。密度计上采用了三个滤色片
来分别测量丫、m、c油墨的密度值,将仪器分别置于标准色样和印刷品的某一位置上,测量每一色油墨的密度变化,用△d表示。计算方法为:
△d=(d印--d标)
其中:d印为印品上某单色的密度值d标为标准色样上某单色的密度值。
如果△d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则说明印品的颜色与标准色样之间的色差比较小,不会影响到印品的颜色质量;如果超出了允许的范围,那么说明印品的颜色与标准色样的色差比较大,该印品的颜色质量不合格。由于密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从印品或胶片上反射(或透射)光量的多少,故从该数值可以直接判断颜色的深浅、墨层厚度的变化等。
2.色度控制法
用光谱分光光度计测色块的光谱反射率,并由此计算出三刺激值或者由色度仪测量色块直接得到三刺激值,经过色度检测公式转换得出l*、a*、b*及厶e,作为颜色标准,再根据此标准对印刷颜色进行检测调整,直到色差符合要求。
通过标准色与样品色的色差值可以知道彩色复制品与色样之间的色偏情况。
△l*>0 偏白, △l*<0 偏黑;
△a*>0 偏红, △a*<0 偏绿;
△b*>0 偏黄, △b*<0 偏蓝。
通过对色差信息的分析,可以为确定专色油墨配方调整方向提供准确依据,从而缩小色差,使彩色复制品的颜色与用户提供的色样更趋于接近。
根据《gb7705-87》,在印刷过程中也要把△e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色差在0.5一、1.5nbs,表示有小色差,稍有差异;
色差在1.5—3.onbs,表示有明显差异;
色差在3.0—6.onbs表示表示有显著差异
色差在6.0—1 2.onbs,表示有特别明显的差异
在凹版印刷中,必须加强对油墨质量和墨层厚度的严格控制。色差可以通过密度或色度来监控,密度控制法适用于监控印刷过程。但对于多色印刷而言,密度测量结果和人们的视觉密度测量语言无法明确有效地跟顾客进行信息交流,而这样的信息交流目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用顾客能领会的方法说明产品的规格。色度控制法已经成为印刷者着重研究的对象,原因就在于它在检测中显示出明显的优点:
1.色度法计算颜色比密度法精度更高,色度法的颜色计算更科学,更符合实际视觉特性,因而从理论上讲,得出的计算值精度也就更高。
2.色度控制法足以使被复制色样跟样本色样达到客观匹配,跟照明条件变化和人对色彩的主观感受无关。
3.色度控制法在工业上,对于任何配色工艺都适用,没有任何限制。
4.色度控制法是印刷中确保颜色质量的一种极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颜色的色度控制法是基于光源光谱能量分布和物体表面反射性能,与人眼的观察视觉相一致,因此是一种精确的颜色控制方法。它克服了密度控制法的缺点,能对原稿的色度做出精确的测量和描述;它基于色度平衡理论,能对原稿的颜色再现进行精确的控制;它的多种表色方法能对亮度进行独立调节,用色度测量的方法能直接检测图像,获得各种色差信息。所以,色度控制法是一种理想的控制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作者/马艳红 胡更生 株洲工学院)
《印刷技术》包装装潢印刷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