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因为有这些集体行为,完成最初一些“攻坚战”。如果是单枪匹马是永远无法完成任务的。这在食品发酵中极为普遍,换句话说,渥堆最初的发酵,微生物进入发酵底物,开始分泌它的聚量感应分子,当积累到足够数量时,细菌能够识别并开始发动攻击。这时,我们会发现渥堆的茶叶附着大量的菌丝体,有白的、黑的、灰的、绿的、黄的,形成杂菌的“集团军”。它们对茶叶的一次次的“攻击”,使我们明显观察到茶叶外观颜色产生的变化,它能在短的时间使茶叶由黄灰色向褐色转化。这个过程是由微生物“聚量感应”完成的,尤其是体现在前五次的翻堆与复堆上。
但是,在“聚量感应”的后期,另一种特殊现象出现了,即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发聚量感应”。特殊环境下,菌种会产生突变现象,它们之间只有一点点不同——它们会自动锁住这些受体,并且干扰受体辨别真正的分子,锁住这个系统,从而可以制造针对菌种“反聚量感应”分子,菌种自身做了一些更改,产生了一些拮抗剂,它们都是针对菌种间的通讯系统,出现跨菌种分子。它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质,也是新一代的化合物。
微生物发明了这个机制,也是微生物自我调节的机制。生物医药恰恰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生产抗生素的方法。抗生素也是发酵产生的,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康病原体或其它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与细菌生物自我调节机制不同,它在发酵过程中被人为添加了“强化聚量感应分子”人工干预模式,控制发酵过程与结果。都是运用“聚量感应与反聚量感应”的生物学原理,只是这个过程是被锁定的系统,目的让反聚量感应分子运作得更好。
就渥堆而言,同属“聚量感应”的原理。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发酵,到“聚量感应”这个过程就可以完结了。绝大部分食品发酵,尤其是无需特殊风味与口感,或者对发酵认识不足,加之经验欠妥,都会在“聚量感应”结束后终止发酵进程。它属于普通发酵,杂菌很多、异味较重,属于很粗糙的产品。但是,云南有经验的茶厂有意识将渥堆发酵的周期延长,不是四十五天,而是六十五天,甚至更长。也有企业将渥堆后的熟茶经过分筛后,放到库房进行“静置”。这时,跨菌种分子充分发挥它们的“拮抗”作用,抑制了杂菌的“肆虐行为”,使特殊环境中独有的微生物开始形成优势菌群,虽然这种菌群在发酵的最初就存在,但一直处于弱势,只是在“拮抗”开始发生作用后,宿主已被微生物“集团军”一次次攻陷,攻坚战的双方力量消耗殆尽,茶叶也“由生转熟”,才顺势占据了发酵的主导位置。其实,这种微生物属于“小部队”,是在特殊环境中寄生的很弱小,也很脆弱的菌群,如果不是特殊环境的呵护,它也不复存在。因此,在发酵的最初根本担当不了“攻坚”的大任。但是,在发酵的后期,如果给它预留一段时间,让它发挥作用,恰恰能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能,它在后期的发酵中能形成一组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强化某一些能够通过“味觉”体验到的一种特殊性的物质。这也就是“勐海味”产生的生物学路径。
当然,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演变过程。绝非这点文字能够表达清楚。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特殊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与发酵场所两部分构成。其实质是直指特殊环境独有的微生物。那么,产生“勐海味”这种独有的微生物到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