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石头变身“印刷机”

2024/4/19 23:01:47发布5次查看
一块平滑的石板上,特殊的墨水绘制出一张图像,用一只大大的滚筒蘸上特殊的油墨将石板滚匀,铺上一张白纸,再用特别的毛刷一刷,哇,一张与石头上一模一样的图像就被“拷贝”出来了,石头瞬间变身“印刷机”!这种神奇的印刷方式被称为石印。在中国,石印技术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却鲜少见到,而在合肥,这种印刷技术被市民刘家源再次“复活”。
神奇石印是这样炼成的
今年69岁的刘家源一辈子与印刷打交道,1960年,15岁的他就进了合肥的庙街印刷厂当学员,当时,在厂里专门从事印刷的工人有四个,年龄都有四五十岁了,刘家源勤奋好学,没几年的时间,这些老工人就把石印的相关工艺都传授给了他,于是,他也成为印刷厂里第五个掌握了石印工艺的工人。
石印工艺,说起来神奇,其实有科学根据,就是利用“油水不相容”的特点,在平洁的石板上,可以简单快捷地复制、印刷古字画、书刊,这是平版印刷的一种方法,由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
19世纪初,石印技术已在欧洲普及,清末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出现的大小石印书局多达百余家,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石印与铅印曾一度取代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而占据主导地位。
“石印主要运用于古籍和名家字画的印制,印出来的文字和图画跟原作丝毫不差,即使字再小,印出来照样很清晰,用放大镜看也看不到瑕疵。”刘家源一边说,一边拿出他最新印制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包公像还是毛主席的梅花诗,印制出来的效果都像刚刚绘制完成的原作。“一般来说,一个石印的模子可以印三百多份,比以前的雕版印刷要好很多。”
时隔几十年再拾“绝活”
合肥曾经是石印技术相当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合肥的庙街印刷厂、回龙桥印刷厂、民光印刷厂等都从事石印工艺,刘家源正是那个时候学会了石印工艺。然而,由于铅字印刷的普及和石印工艺的业务越来越少,从业的工人也越来越少,这项工艺仅仅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时光飞逝,当年印刷厂的老工人们先后都已离世,15岁开始学习石印的刘家源也即将进入古稀之年。
“我心脏不太好,所以很担心这门工艺会失传,所以就想尽办法说服儿子来学习。”刘家源说,当得知教授石印工艺的老师傅们都去世的消息后,他终于决定把这门工艺重新拾起来。“石印分为绘石和落石两种,绘石是直接用墨水在石头上绘制,绘出来之后,可以直接印刷,但如果想更加精确地印刷,则需要使用落石工艺。落石就是在一张特殊的纸上将原作画出来,然后再转印到石板上。”刘家源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演示,桌子上一个用放大镜制成的操作小桌子是他绘石时的“秘密武器”,用放大镜将原作放大,无论想放多大都没有问题。
在庐阳区文化馆的帮助下,刘家源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石印工艺的恢复工作,还找到了传承人。“文化馆的同志陪我去南方选了石印要用的特殊石材,馆长褚有明还帮我说服了儿子,让他来学习石印。”
石印传承人小刘的“梦想”
找到传承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从小就在印刷厂长大,刘家源的儿子刘旭东起初并不愿意学习石印,一则他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二则石印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吃得了苦头。“从小就觉得印刷很神奇,一张张白纸从机器上一过,就印上了字,非常有意思。”刘旭东说,父亲和褚馆长做了他很久的思想工作,他也觉得这门技艺如果不传承下来,可能就会消失,于是,他硬着头皮辞掉工作,开始了辛苦的学习,不过,时间一长,小刘发现自己完全能适应了,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特别是一幅新的石印模板做好后的成就感,让他很开心。“经常是早上吃完饭就去工作室工作,一直到中午,甚至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小刘说,自己如今已经深入其中,体会到石印带来的快乐。
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石印工艺未来的市场到底在哪里呢?刘家源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买一幅字画挂在家里,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书法大家的字画难得,价格也不是一般普通人家能消费得起的,石印工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名人的字画绘制印刷,制成工艺品。”刘家源说,在江浙一带,这样的石印书法工艺品很受欢迎。说到印制名人字画,刘家源特别强调:“我们只印作品,不印作者的印章,而是盖上我们自己的印章,这样就可以区别真作了,造假的事情坚决不能干。”
看到如此广阔的市场,刘旭东跟父亲准备开一个石印工作室,专门招一些残疾人来学习石印技术,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能将石印工艺很好地传承下去。记者了解到,目前,石印工艺已经由庐阳区文化馆申报合肥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