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经贸委两年前的6号通令,被广泛使用的eps(发泡聚苯乙烯)一次性餐盒将在今年年底时全面禁止使用,因为它造成了环境的“白色污染”。它不可降解,不能填埋,焚烧后产生新污染。这种轻巧廉价的杯碗、盒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它还给环境与生态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但是,最近北京的“一次性食品容器生命周期分析与污染防治研究”讨论会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有许多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相信,6号令将会被修改,eps餐盒将允许使用却不会再生成“白色污染”。是新技术改变了一切。在北京新技术开发区南边有一座专以回收的一次性餐盒为原料的工厂,它巨大的胃口和消化能力,能吃掉整个北京甚至天津回收的全部一次性餐盒,把它们变成水桶、椅子、栏杆、家具甚至屋顶。现在,这种曾被丢弃的餐盒变成的新材料就在我的面前———一包包如彩色米粒样的东西。目前北京每年回收并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餐盒有1900吨,这数亿万个餐盒占市场销售使用总量的63%。北京的回收比例是全国最高的,在世界大城市废弃物回收比率中也是相当靠前的了。“白色污染”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难题之一,曾经随处可见的用后丢弃的白色餐盒令政府颇伤脑筋。最早面临这一严峻挑战的是餐盒使用大户铁路系统。火车上的旅行者每天扔掉的餐盒数以百万计。于是,出现了一次性纸制餐盒、以淀粉作原料的可降解餐盒和可降解的塑料餐盒等等,尽管这些替代品技术上完全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仍未能替换掉轻便便宜的发泡塑料餐盒。行政命令下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新产品也出现了,为什么市场上仍流行该“淘汰的”餐盒呢?除了市场自身的规律外,还有一个决定因素是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更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鸿亮先生解释了这个谜:我们需要提倡和发展循环性产业,它将使更多的垃圾、废物转化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从而减少地球垃圾的总量。一次性餐盒有它的市场优势,又能够再生产出新的很实用的产品,而且再生产过程中可以不产生污染,这样,它就有了生命力。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宋建峰先生介绍,三年前,政府和企业投资700万元建起11个回收站和全市的回收餐盒系统。这些钱包括租地、建站、工资、运输和买回废餐盒的所有开销。一公斤废餐盒回收价一元。回收站把盒中的残渣剩饭倒出(为不产生污水,都不清洗),再用封闭式货车运往通州区的保绿环保塑料再生处理厂。目前全市的回收率为63%,剩余的37%主要是一些机关大院和封闭式垃圾站里未分别丢弃的餐盒。宋认为,做好宣传、提倡垃圾分类并与相关部门协调后,还有可能使回收率增加到70%以上。许多专家对其他材料的餐盒也进行了分析。纸制餐盒、水杯等一次性包装物虽属于可降解类,但不应忽视其原料———木浆(木材)是紧缺资源和造浆过程中的污染(治理污染要增加费用),因此它还不可能替代eps等材料做的一次性餐盒。淀粉材料制成的一次性可降解餐盒,在南方雨水较多较潮湿的地区易发生霉变和质地改变,也不可能替代“白色餐盒”。关于一次性餐盒的讨论又一次让我们对科技的无限魅力感到震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不应是终结,在实践和使用过程中,科学家不断在发现、在推翻和更新自己的研究。而所有法规、政策的提出和颁布都有可能依据新的研究改变或调整。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正在寻找更加适合人与地球和睦发展的新方案,我们将让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