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浅谈塑料软包装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影响

2024/4/7 15:53:27发布13次查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包装领域在近20 多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装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包装材料无处不在, 一方面使得废旧包装也随之而生, 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及资源问题。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和视觉效果, 而相对忽视包装的内在品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部分包装物或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包括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其实是完完全全暴露在人们面前, 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随着我国包装产品出口不断增加, 国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 不得不让我们从包装的材料到生产工艺, 开始逐个探究。过去, 人们头脑中的绿色包装似乎只是包装产品的环保化, 片面地只将使用环境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 而不问包装产品的生产环节是否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利用是否浪费。
目前我们必须正视塑料包装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 这遍及包装物材料生产、回收的全过程。整个软包装行业正面临着环保和市场的双重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谁能够突破重围、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便能成为最后的决胜者。
事实上, 一些原材料包括油墨、黏合剂、薄膜以及一些生产工艺等, 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食品的安全, 影响人类的健康,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倡导绿色包装、呼唤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和工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强烈诉求。
在2004 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袋( 膜) 抽查结果, 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5%,其中主要质量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及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差。如果加上一些黏合剂、油墨、薄膜等添加剂带来的毒性, 不合格的比率会更高。
包装材料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薄膜、油墨、黏合剂和加工工艺。
1. 薄膜
用于食品包装的薄膜有很多种类, 有bopp、pet、on、pp、pe、evoh、pvc 和一些涂布膜。为便于加工任何薄膜都会有一定的助剂和添加剂存在, 而助剂和添加剂往往都是一些低分子的物质, 在薄膜中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 会向包装的食品进行物理迁移和化学迁移。在国外用于食品包装的薄膜需通过各种验证和测试, 比如我们了解的美国的fda 和欧盟eec 标准, 以及我们不太熟悉的迁移测试。
另一方面, 目前在市场上使用的一些薄膜本身对食品安全就有影响, 只是我国的相关法规还没有明确的禁止, 如pvc 膜。在今年的上半年, 有关pvc 保鲜膜的争论就引起了我国民众的极大关注, 在国外可用于微波炉的保鲜膜绝大部分是lldpe, 而在我国人们的意识还没有对可微波加热和不能微波加热的保鲜膜进行区分。还有如pvdc 涂布膜, 由于pvdc( 聚偏二氯乙烯) 废弃包装物不能通过熔融造粒再生利用, 而且不易分解, 不会为自然界消纳而回归自然; 在焚烧时又会产生氯化氢、二恶英之类的有毒有害物质。虽然通过人们的努力, 尾气吸收式焚烧炉可有效地处理其焚烧时产生的氯化氢, 但至今对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法。
2. 油墨
油墨大致可分为苯类油墨、无苯油墨和醇性油墨、水性油墨等种类, 油墨中主要物质有颜料、树脂、助剂和溶剂, 油墨厂家往往考虑树脂和助剂对安全性的影响, 而忽视颜料和溶剂间接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的牌号的颜料由于鲜艳度不好, 国内的小油墨厂家甚至用染料来代替颜料进行油墨的制作, 而染料的迁移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另外有的油墨为提高附着牢度会添加一些促进剂,如硅氧烷类物质, 此类物质会在一定的干燥温度下基团发生键的断裂, 生成甲醇等物质,而甲醇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另外, 建议在制定新标准时规定生产食品包装材料时逐渐减少含苯、含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油墨的使用, 并在部分产品上完全禁止使用。
3. 黏合剂
黏合剂大致可分为聚醚类和聚氨酯类黏合剂。聚醚类黏合剂正逐步在淘汰, 而聚氨酯类黏合剂有脂肪族和芳香族两种, 所谓的芳香族, 就是指与nco 基团直接相连的是苯环。黏合剂按照使用类型还可分为水性黏合剂、溶剂型黏合剂和无溶剂型黏合剂。水性黏合剂对食品安全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由于功能方面的局限, 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主要还是使用溶剂型黏合剂, 另外还有些大的厂家在使用无溶剂型黏合剂。溶剂型黏合剂使用是最普遍的, 也是人们最了解的, 但在食品安全方面, 绝大多数的人们只是认为如果产生的残留溶剂不高就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其实这只是片面的。在我国,使用中的溶剂型黏合剂有99%是芳香族的黏合剂。“芳香胺”这个词可能我们的黏合剂生产厂也不知道, 而在国外的食品包装中对芳香胺有着严格的限制, 欧盟规定其迁移量小于10ppb。所谓芳香胺是指原始芳香胺, 即原始芳香伯胺, 英文名称为primary aromaticamines, 简称paa。paa 是由游离的异氰酸酯和包装食品中的水反应, 生成不稳定的加合物, 然后释放出二氧化碳并生成paa, 发生在异氰酸酯单体存在或熟化不完全的情况下。而正常情况下所有的黏合剂的配置均是在异氰酸根过量的情况下! 以下是生成paa 的化学反应:rnco+h2o→rnhcooh→rnh2+co2。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paa 的相关规定,在美国和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有强制规定,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脂肪族黏合剂较多的原因。
可能大家对paa 还是没有什么概念, 大家可能知道我国对服装的检测越来越严格,以前说服装不合格主要是甲醛超标, 而现在服装中含的染料中有的含有芳香胺, 芳香胺的毒性远远大于甲醛。更何况食品包装中产生的芳香胺会进入到食品中!
再有在油墨中谈到的甲醇问题在黏合剂中同样存在。只是国内的包装厂家和食品厂家对此无要求。
再说一下无溶剂黏合剂, 以前无溶剂复合被冠以环保、绿色的复合方式, 的确无溶剂复合有其不释放溶剂, 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但是这不代表无溶剂黏合剂是环保的, 对我们的食品安全不产生影响。在国际上无溶剂黏合剂有五代产品, 第五代产品是脂肪族的无溶剂黏合剂, 我们国家在无溶剂黏合剂的使用上基本停留在第二代产品上, 有的厂家甚至在使用无溶剂黏合剂的第一代产品。我们可以用“单体含量”来对各代产品进行区分,第一代的无溶剂黏合剂的单体含量能达到25- 30%, 这些单体会与水发生反应, 并不断的迁移, 可以想象这么多的单体会不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
4. 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在这里只对残留溶剂进行一下探讨。残留溶剂的种类有很多, 如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甲乙酮等酮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丙醇等醇类溶剂、丙二醇甲醚等醚类溶剂。我国对残留溶剂有标准, 即总残留量不超过10mg/m2, 其中苯类残留量不超过3mg/m2。这个标准对单一的残留只规定了苯类含量。同时我国对残留溶剂的检测条件规定为80℃,30 分钟。我公司目前在给国外一大型食品公司提供包装, 他们的要求是产品残留溶剂不能含有苯类、不能含有酮类、不能含有pm醚类和甲醇。可以看到我国的包装要求与国际上的严格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2004 年, 我公司的5 卷产品在国外出现了质量问题, 对方投诉我公司产品残留溶剂超标, 在蒸煮后能闻到溶剂的味道, 从而影响产品的口味。我公司的检测数据为5- 9mg/m2,满足我国的标准, 我公司查阅了国外的文献资料, 发现国外的残留溶剂测试条件与我国的不甚相同, 国外有90℃, 20 分钟、100℃, 60 分钟、115℃, 30 分钟等测试条件, 其中自动进样和手动进样在温度和时间上有所区别。我客户把样品送到国外机构进行检测, 测试残留数据达到15- 20 mg/m2, 是我公司测试的两倍。
其实无论残留溶剂测试条件怎样, 得出的残留数据应该是包装物中的实际残留, 而在80℃, 30 分钟的条件下残留的溶剂不能得到充分的挥发。针对此差异, 我公司已经把残留溶剂的测试条件全部更新为115℃, 30 分钟。另一方面, 油墨、黏合剂、复合工艺对溶剂残留量的大小至关重要, 要确保残留溶剂的达标, 一是选择溶剂释放性好的油墨和黏合剂, 但更重要的是工艺。油墨和黏合剂相同, 加工工艺不同残留溶剂会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
另外在我国大多数的包装企业缺少相关的检测设备, 如气相色谱( gc) , 这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基本的设备。在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强制性的政策来保障。
同时一些包装企业并不注重生产环境的优劣, 这可能导致一些污染源对包装造成污染, 如细菌、汗滴、蚊虫等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只有将生产、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污染的环节都采取有效控制, 才能保证软包装产品自身的卫生安全, 从而有效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目前国际上有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食品的安全, 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和欧盟的eec 以及德国的bgvv, 都明确规定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的粘合剂和油墨类型, 只要是法规中没有提到的材料, 一律禁止采用, 从而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
在欧洲和美国的软包装行业无苯油墨和醇溶油墨已经完全取代了苯类油墨, 粘合剂也已逐渐转向脂肪族溶剂性黏合剂或水性和无溶剂高代产品。
我国也面临着与发达国家过去同样的问题, 尽管已经制定了对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但对包装材料中的各类物质成分对食品、消费者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还不足, 还应进一步完善。
让我们共同期待: 食品包装走向安全。
转载自:塑料包装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