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是个开放型的系统,系统的组成机动灵活,也就是说,可以使用甲方主产的扫描仪,使用乙方生产的显示器,使用丙方生产的照排机、打印机等,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组合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实现从扫描仪的原稿输入到打样及成品输出保持色彩的一致性,图像色彩的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显示器中看到的色彩与印刷品中色彩差别很大,不同的扫描仪扫描同一幅图像,得到不同的色彩图像数据;不同型号的显示器显示同一幅图像,也会有不同的显示结果;同样一幅图像,用色域大的彩色打印机输出的色彩令人满意,而印刷出来时则颜色灰暗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各种设备再现颜色的特性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颜色是与设备相关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独立于设备的方式传递颜色的色彩管理机制,从而保证颜色可靠的传递,使色彩再现与所使用的设备无关。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色彩管理的步骤。
色彩管理第一步--校准
校准指调校仪器达到标准。所有仪器必须校准后才可使用,确保仪器的表现正常。
色彩管理第二步--特性化
所谓的特性化指每个色彩输入或色彩输出仪器,甚至彩色物料(例如油墨、显示屏幕之染色化学磷等),都有一定的色彩范围或色彩表现能力。这步骤的目的是确立仪器或物料之色彩表现范围,并以数学方式记录其特性,以便进行色彩转换之用。
色彩管理第三步--转换
转换指仪器与仪器或仪器与物料或物料与物料之间的色彩转换。每个仪器或物料的色彩范围都各有不同,例如彩色显示屏是rgb色彩,而彩色印刷是cmyk色彩;而且不同牌子(甚至相同牌子)的彩色显示屏的色彩范围未必一样,同样地不同制造商的四色油墨的色彩范围亦可能不相同。色彩管理中的色彩转换不是提供百分百相同之色彩,而是发挥仪器或物料所能提供最理想之色彩,同时让使用者预知结果。
可以看出,从印刷的角度来说,色彩管理应该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色彩常常做为生产的收货标准,不少公司就是因为色彩方面的问题,而失去重要客户。可见,掌握色彩呈现的规律,控制色彩品质,是生产制作必须精通的技术。不然单单拥有先进的器材而没有良好的技术配合,最后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生存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