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围剿”英伟达 AI芯片的“战国时代”究竟鹿死谁手?

2024/3/16 6:53:15发布45次查看
从pc到移动,再到如今火爆的ai领域,芯片始终决定着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
然而,无论是独霸pc时代的英特尔,还是把持移动端的arm、高通,对于布局ai芯片这一新兴领域,都显得有些吃力。同样,即便是凭借gpu牢牢占据云端ai芯片头把交椅的英伟达,在科技巨头和新秀们的“围剿”面前,仍然有翻车的危险。
归根到底,ai芯片这一全新的领域,根本不存在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如今,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以及华为、阿里、百度等国内外巨头纷纷涉足其中,群雄逐鹿,究竟谁能染指这个“香饽饽”?
帝国重器
*,ai的发展离不开三大元素:算法、算力和数据。其中算法、算力都与芯片密不可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ai芯片就犹如“帝国重器”一般,成为各大厂商争夺的目标。
那何为ai芯片呢?它与传统pc和移动芯片的区别何处?
从广义上来说,ai芯片就是能执行ai算法的芯片。理论上,目前cpu、gpu等通用芯片都可以执行ai算法,只是效率、功耗上存在差异。从狭义上来说,ai芯片被定义为针对ai算法进行加速的*芯片,也就是ai加速芯片或ai加速器。
显然,由于通用型的芯片需要适应各种应用程序的需要,在执行ai算法时,效率自然不及*的ai芯片,同时也难以控制功耗,性价比不高。而且,由于面向*算法,ai芯片一般都侧重于特定领域,例如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自动驾驶等等,针对性较强。所以,传统pc和移动芯片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为ai算法加速。
关于ai芯片的类别,需要从构架、功能和场景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从构架来说,类是通用芯片,即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单元),代表厂商就是英伟达、英特尔和amd,其中英特尔在gpu集群上优势明显;第二类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就是一种半定制的芯片,特点是可编程,目前赛灵思(xilinx)、altera两家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第三类则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即*集成电路,是一种全定制化芯片,例如谷歌tpu、华为kirin系列等;第四类是类脑芯片,ibm的truenorth具代表性,但离商业化落地还很遥远,就不过多提及了。
值得注意的是,asic还衍生出npu(神经网络处理器),其专为深度学习设计,英特尔nnp、寒武纪npu及华为麒麟系列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此外,在asic的基础上,一些厂商还通过soc+ip 模式,在一块芯片上整合不同功能或者ip(半导体知识产权),也可以称之为系统级芯片。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密度的大化,以提升芯片的性价比和移动性。
其次,从功能上来说,由于ai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都离不开training(训练)和inference(推理)两大环节。所谓训练,就是凭借大数据让机器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模型。而推理则是通过该算法模型,让机器模仿人做出推理或决策。在训练方面,英伟达的gpu优势相当明显,几乎成为标配。此外,英特尔、amd 、赛灵思、谷歌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推理方面,英伟达优势不在,除了英特尔、谷歌、赛灵思等芯片大厂之外,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百度、阿里、腾讯、新兴的寒武纪、地平线,以及移动端的高通、华为海思、arm等也涉足其中,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然后,从场景来看,ai芯片又分为云端和终端两类。由于训练需要庞大的数据量和高强度的运算量,单一处理器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必须通过云端借助庞大的云端神经网络才行。而在终端方面,各种智能终端可谓天差地别,尤其是移动端,为了满足用户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以及增强体验,就必须配备执行效率高的推理芯片,同时要兼具体积小巧及低功耗,要求也提升不少。
另外,业内还有许多不同的芯片构架和概念,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无论是gpu、fpga、asic,还是npu、tpu之类,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ai算法效率的大化,加强竞争力。
目前,ai芯片行业中,gpu可谓*,fpga和asic则奋力追赶,尽管各有优缺点,但各自阵营都有鲜明的特点,例如gpu的性能强大、通用性强,功耗也巨大;fpga可编程,灵活性和性能不错,但价格过高;asic可定制,性能稳定,功耗也可控,但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大国争霸
传统显示设备巨头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的崛起,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从深层次来说,也是其始终专注gpu而结出的硕果。
gpu以往主要用于图形和视频处理领域,能够处理复杂且多数据处理,而正因此,其在性能方面大大优于cpu,同时辅以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即通用并行计算架构),使其在ai领域如虎添翼,尤其在云端训练上得到应用广泛,促使英伟达在该领域*。
目前,各大ai厂商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基本都配备英伟达gpu集群,构建超算中心,用于大规模的训练,以支撑ai业务和应用场景的运作。
除此之外,英伟达还为自动驾驶、机器人、医疗等行业提供相应的ai解决方案。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在推出自有芯片之前,采用的就是英伟达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传统pc芯片“大哥大”英特尔与其老对手amd也在积极向ai芯片方向拓展,但无奈cpu在算法上执行效率不高,gpu性能又不及英伟达,所以只得寻求新的机会。其中英特尔借助收购fpga生产商altera和机器视觉厂商movidus,以涉足fpga、 asic构架新领域,在数据中心市场加大布局力度。同时,还有传言英特尔也在积极研发新一代gpu产品。而amd则仍然依托自有gpu的优势,是gpu的第二大市场,其定位也是数据中心。
ibm在芯片领域始终比较超前,除了前沿的类脑芯片之外,ibm 旗下research ai团队还用大规模的模拟存储器阵列训练深度神经网络(dnn),已达到了与gpu相当的精度。
fpga构架的“”赛灵思在ai芯片领域早已有了布局。2018年,赛灵思推出一款超越fpga功能的新产品——acap(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和versal芯片,树起fpga反击的大旗。
作为移动芯片领域的霸主,高通也推出了云端ai芯片cloud ai 100加速器,针对数据中心。据悉,预计将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向客户出样。
目前,虽然移动端并非ai芯片竞争的主战场,但arm、高通、三星仍然在ai芯片上做文章,通过soc+ip 模式,形成cpu+ai芯片+5g基带芯片一体化的全新芯片组,以降低体积和功耗,适应移动终端的需要。尽管,现在云端训练芯片当道,但面向终端的推理芯片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随着智能手机新能的突飞猛进,移动ai芯片无疑将逐渐走向前台。
据市场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在2018年5月发布的关于ai芯片调研报告显示,英伟达当仁不让成为*,英特尔和ibm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谷歌、苹果排在第四、第五的位置,显然已经开始挑战传统芯片厂商的地位。此外,amd、arm、高通、三星、恩智浦仍然占据位列*。博通、新思(synopsys)、marvell、赛灵思等老牌芯片厂商也排在前25位之中。
而令国人鼓舞的是,国内有7家厂商上榜,其中华为海思*12位,联发科为第14位;两家初创企业寒武纪(cambricon)和地平线(horizon)*23位和24位。余下的imagination(原英国芯片厂商,已被中资收购)、瑞芯微(rockchip)、芯原(verisilcon)三家的度并不高,可谓“隐形”。
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ai芯片领域仍然呈现于“大国争霸”的局面,以英伟达、英特尔、ibm、arm、高通、三星等为首的老牌芯片厂商依旧占据市场主动。同时,以谷歌、苹果等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和初创企业崛起的势头也难以阻挡。
实际上,仅仅从芯片的构架就能发现端倪。老牌厂商在传统优势构架在基础上向全新领域拓展,而新兴厂商则直接转向可定制的全新解决方案, 其中asic构架正是趁着这一势头迅速升温。当然,其背后离不开大量新兴芯片厂商的推波助澜,ai芯片行业至此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态势。
百家争鸣
在老牌芯片厂商寻求新突破方向的时候,两股“造芯新势力”开始脱颖而出。首先是以谷歌、苹果、华为、阿里等为首的科技和互联网巨头开始涉足ai芯片领域,甚至特斯拉也舍弃英伟达的芯片解决方案,推出了自研的fsb全自动驾驶芯片。其次,初创ai企业早已崛起,寒武纪、地平线、依图等新势力接着资本风潮,也试图进入芯片领域,以争夺这一新兴市场。
2016年,谷歌推出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基于asic构架,专为机器学习设计,配合自家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以加强算法模型的执行效率,并且同时可运用在训练和推理上,适应性更强。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名声大噪的alphago成功的背后,就离不开tpu芯片的支持。
2018年谷歌在google i/o大会推出了tpu3.0,性能大幅提升。随后,谷歌又接连推出面向云端的cloud tpu和针对终端的edge tpu两款芯片,其目的就是挑战英伟达gpu的*。
目前,凭借自身云计算的优势,谷歌在云端ai芯片上的努力,已经给英伟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然而,英伟达在芯片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且gpu具有先入为主的巨大优势,通用性强,且牢牢占据市场主动,近期撼动其*显然并不现实。
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苹果在移动领域始终呼风唤雨。但是,苹果在芯片上一直受制于人,显然与其强势的个性不符。所以,从2008年开始,苹果就通过一系列收购,开始了自己的“造芯”之路。2017年9月,苹果推出了全新的a11芯片,其采用asic构架,整合了一个*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引擎(apple neural engine)硬件,性能强大。2018年9月,苹果又推出a12仿生芯片,ai能力再度加强。
与谷歌一样,微软和亚马逊也在云计算领域具雄厚的实力。微软代号为project catapult的fpga构架ai芯片、亚马逊云端ai芯片inferentia均通过自研,以摆脱芯片厂商的束缚,提升自身云计算和相关应用的竞争力。
在国内互联网企业中,百度在ai领域的拓展由来已久,并喊出「all in ai」的战略目标。在继“百度大脑”、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智能语音操作系统dueros和自动驾驶平台apollo之后,百度也推出了自研ai芯片——“昆仑”。据悉,“昆仑”基于百度cpu、gpu和fpga加速器长达8年的研发,通过20多次的迭代产生。
近名声大振的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10月,其前身是创建于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可见华为的远见。而在ai芯片方面,华为在云端、边缘和移动端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移动端,先后推出了麒麟系列的kirin970和kirin980两款ai芯片,从借鉴寒武纪npu到自研集成双npu单元,ai性能大幅提升。
2018年10月,华为推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的昇腾系列ai芯片——ascend 910和ascend 310,昇腾910面向云端训练和推理,直至竞争对手英伟达和谷歌,被称之为当时单芯片计算密度大的ai芯片。而ascend 310为低功耗设计,针对边缘计算,拥有nano、tiny、mini、lite和max五个系列,能提供横跨全场景支持。至此,在ai芯片的支持下,华为的ai战略和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雏形已初见端倪。
此外,阿里整合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团队的“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也
正在研发神经网络芯片ali-npu,同时其也将推出自研iot物联网芯片,从云端向边缘拓展。
在科技巨头们纷纷涉足ai芯片的同时,一些初出茅庐的初创ai企业也想在这一领域分一杯羹。寒武纪、地平线、云之声、依图、思必驰、出门问问、rokid、深鉴科技等等国内初创企业抢先推出自研ai芯片,从应用场景从面向上游的芯片设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寒武纪成立与2015年,在国内并不被终端消费者所熟知,但提到华为*移动端ai芯片——kirin 970移动处理器,就不得不提寒武纪cambricon-1a 神经网络处理器。cambricon-1a也由此成为了成功商用的深度学习处理器ip产品。此外,寒武纪分别在2018年5月和2019年5月推出云端芯片mlu100和思元270(mlu270),完善自身产品线和布局。去年6月,寒武纪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整体估值为25亿美元(约合167亿人民币),成为ai芯片创业公司的“*”。
地平线作为一家2015年成立的初创自动驾驶企业,2017年就推出了基于fpga的自研bpu(brain processing unit,脑处理单元)架构和“征程”和“旭日”两款嵌入式ai视觉芯片,在业界先拔*!今年2月27日,地平线获得6亿美元(约合40亿人民币)左右的b轮融资,估值达30亿美元(约合200亿人民币),成为ai芯片领域“值钱”的独角兽。
5月9日,依图推出自研云端ai芯questcore以及基于该芯片构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系列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宣称,该芯片在视觉推理上超越英伟达gpu,算法执行力可见一斑。
此外,云之声面向物联网以及思必驰、rokid和出门问问都专注于ai语音芯片,是围绕应用场景做文章的鲜明例子。
从目前两大ai芯片新势力阵营来看,明显的特征就是结合自身应用场景的特点,通过自研ai芯片,以摆脱英伟达等老牌厂商的束缚,并实现掌控产业链上游,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事实上,这正是传统硬件厂商的老套路,如今也在ai领域被活学活用。
合纵连横
尽管各大科技、互联网巨头及初创企业“造芯”势头正如火如荼,但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英伟达gpu的地位仍然无人能够撼动,尤其在需求量较大的云端推理层面,可谓一家独大。正因此,英伟达也几乎成为所有厂商对标的对象,一旦超越,其意义非比寻常。
为了突破大企业的垄断,小企业采用合纵连横的商业策略已成为一种潮流。虽然在ai芯片行业并没有明显的“拉帮结派”,但各厂商之间的强强联手、深度合作,甚至抱团取暖的趋势已日益显著。
据compass intelligence的研究结果显示,从2018年开始的过去三年中,各大公司藉由收购ai及ai新创企业,已经总共在研发、投资ai领域超过600亿美元。ai新创公司就有约1700家,业界对于ai芯片组需求正逐渐扩大。
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近年来其收购的企业数量已近20家。苹果公司在该ai领域也是动作频频,先后收购了tuplejump等3家ai公司。
英特尔通过“买买买“,接连收购mobileye、nervana、movidus,实现向自动辅助驾驶、神经网络、机器视觉三大ai芯片应用场景的拓展,大大补充了自身实力。
同时,赛灵思收购国内的ai芯片新秀深鉴科技,从合作方到强强联手,就是为了掌控fpga构架及相关核心技术,以求与英伟达一争高下。此外,依图推出自研芯questcore的背后,也离不开其投资的ai芯片初创团队熠知电子(thinkforce)的功劳。
鹿死谁手
无论是自研,还是收购、合作,厂商的目的都是快速推动ai芯片落地,与特定应用场景相结合,从而扩大市场或向新兴领域拓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asic构架由于可定制,易于为特定应用场景量身打造,获得了大量厂商的认可,上文提到的谷歌、苹果、华为等均采用了asic构架。同时,业内也有一种观点,即asic的开发难度要低于处理复杂指令的通用芯片和fpga构架芯片,所以asic被认为是如今实现快速“造芯”的杀手锏。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asic构架门槛有所降低,但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算法、软件迭代速度又快,再加上芯片行业惯有的高投入、高风险、慢回报等特点,仍然危机重重。
由于其周期长,且试错成本极高,风险也大,让企业难以承受。目前,即便以谷歌为首的科技巨头全面深入ai芯片领域,所以依靠的就是自身的财力支撑,但仍然面临不小的风险。另一方面,初出茅庐的初创企业的加入战局,与其先期巨额的投资不无关系,同时依托多方面的联手,以减低风险,但相比科技巨头来说,仍然将面临不可预知的困难。
不过,无论各方面如何竞争,后芯片制造的重担仍然要落到台积电等代工大厂身上,其实际产量和排期所决定了芯片何时问世。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旦产品延迟上市,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性命攸关。
从这个层面来看,在ai芯片的“战国时代”,扎堆“造芯”背后的大的赢家说不定就成了芯片代工厂。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