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经院的历史沿革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 “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藏语简称“德格巴宫”,“德格印经院”为汉语简称。德格印经院的创建起因有三种传说:一说当地土司曲嘉·登巴泽仁每天日暮时分出来散步,梦幻般耳闻离官寨30米的西南小山包后隐约传出一群小孩朗朗诵经的声音;二是西藏江达通普叶绒村的差民拉翁刻制了一部《长寿经》,把经版奉献土司,当驮牛行至那个小山包时,驮牛突然受惊,经版抛撤满地,便认定这是佛的暗示;三是德格八邦寺(噶举派祖寺)寺主司徒·曲杰久勒预见到土司登巴泽仁将会创建印经院,就此向登巴泽仁提出修建德格印经院的建议。登巴泽仁为弘扬佛法.以帮助世人离苦脱难,便同意了曲杰久勒的建议并决定铲平小山包修建德格吉祥多门聚慧院。
德格印经院确切的创建时间是18世纪初叶,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执政期间,德格家族政治势力进入鼎盛时期,统治区域已超出康北5县.逐步渗入今西藏昌都和青海西南地区。出于弘扬佛法和家族政教统治的需要,却吉·登巴泽仁决意在其家庙更庆寺内另建佛殿,存放已收藏的经版同时开展刻版印经工作。经多方勘察,最终选址在土司官寨西南30米的小山包上。清雍正七年1 729年初,举行仪式破土动工,次年建成一座存放雕版的小型建筑,接着又在旁边修建一座护法殿,便出现了印经院的雏形。至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次子彭措登巴任十四世土司兼第七世法王,主持雕刻完成了《丹珠尔》雕版后,为便于印刷和存放经版,决定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印经院,于清乾隆九年1 744年在原址开工,历时3年多建成主体建筑,次年进行印经院绘画、雕塑、彩绘等装饰工程,耗时两年。清乾隆五年1 750年2月,新印经院举行了开光典礼,这时的印经院已初具规模。清乾隆十七年1 752年洛珠降措接任第十五世土司兼第八世法王后,继续德格印经院的建设和后续工作,直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 756年,前后历经四世土司,耗时27年的印经院建设基本竣工。印经院建成后,取更庆恩珠顶地形“八吉祥征”和印经院地处两水汇集处的含义,定名为“德格吉祥聚慧院”,简称“德格巴宫”。此后,,又经历代土司兼法王的续建和扩建,逐步形成规模宏伟、古朴;仕观的建筑群,这座印经院是德格乃至整个藏族文化的宝库,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其间历经的十代土司、七代法王,均很重视它的发展和管理问题,每年都从更庆寺僧众中指定3人负责印刷、补刻、保护等方面的工作。1 979年以来,印经院又经多次维修,使这一古建筑群恢复了当年风貌。
(二)刻板历史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 (1)萌芽阶段。印经院院藏雕版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清康熙42年(1 703)。在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雕版约有1 500余块,加之家族收藏和差民奉献的经版已达3万余块: (2)初兴阶段。十二世土司登巴泽仁执政期(1 7 2 9—1 739),在筹划创建印经院的同时进行雕版的刻制工作,完成了《甘珠尔》及部分《丹珠尔》雕版和其它典籍的雕版刻制,雕版量已近10万块;(3)兴盛阶段。从18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末,刻制雕版量达到最高峰。除完成了《丹珠尔》全部6.4万余块雕版,还编辑、刻制了数十部经典书籍的雕版,使印经院的雕版数超过20万块; (4)维持阶段。1 9世纪后德格土司的统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开始衰落,而之前印经院藏版已具相当规模,所以雕版的刻制逐渐减少,清末德格土司家族内乱时又散失部分雕版。至1 950年,在277年的时间里印经院共刻制了480多部书籍、近30万块书版和画版,实际收藏古旧雕版近22万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格印经院在维修建筑的同时也着手院藏文献的清理,并进行流失和朽坏雕版的补刻和重刻工作。共补刻和新刻各类雕版约8万块,目前德格印经院拥有雕版近307块。
德格印经院收藏的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完备。印经院管理严格、原材料考究、刻版技艺精湛,印刷质量精湛,且自制墨汁和藏纸,因此名冠藏文化三大胜地之一,蜚声海内外。
印经院从建院到2005年共收藏有各类典籍达480多部,1 380多函(册),30余万块、60余万页,近5亿字;各种版画6000余幅。所收藏的典籍内容包括:佛学经典、佛本生传、佛学哲理、佛教伦理、道德修养、文学逻辑、历史传记、辞书文法、天文历算、诗歌音律、医学气功、绘画工艺、建筑雕刻等。这几乎囊括了整个藏区70%以上的典籍著作。国内外藏学界共识: “藏版文字最标准、经版制作最精美、收藏保存最完整、印刷雕刻工艺最原始、各类典籍门类最齐全,几乎无差错和缺损”的藏文典籍就出自德格印经院。
(三)印经院藏版
德格印经院收藏的经版种类十分广泛,其中既有各教派共同尊奉的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也有中派研习的《续部全集》、 《修法大全》。萨迦派的《道果道果释义》;宁玛派的《续藏》、噶举派的《大手印》、噶当派的《百行论》,格鲁派的《宗喀巴文集》、宁玛派的《隆钦文集》,萨迦派的《五上师文集》,苯波派的《龙济黑、花、 白崩》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上百名高僧大德的《专集》和《传记》等。有不少论著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版本,如《印度佛教渊源》、 《汉地佛教源流》及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和被称为镇院之宝的《般若波罗密多。颂》等等。
德格版《甘珠尔》和《丹珠尔》共有316函(册)、97562块,195124页。德格版《大藏经》区别于其他文本语言的《大藏经》。其中《甘珠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从古代印度乌尔都文佛经直接译成藏文的,没有经过其它文字转译,这是最接近古印度佛典的文字。历史上整个藏区和明、清中央政府共存有十多部藏文《大藏经》可惜现今已所剩无几。
德格雕版《般若八千颂》木刻共有555块1110页。每一块经版长77.5厘米,宽1 9厘米,厚3厘米,除去手炳10.5厘米,净长67厘米。绝大部分雕版两头绘有图案,图文并解。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许多版本的《般若经》,除了“八千颂”外,还有“八万四千颂”甚至
“十万颂”等。历代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甚至帝王将相如清朝康雍乾三位帝王皆有手书《般若经》传世。德格印经院收藏的《般若八千颂》较其他“般若经”价值更高。以下几点可证。
(四)德格印经院的价值
1、文献价值
跟据2002年3月,由全国最具权威的文献,档霍、图书、古籍、史学专家学者组成的“首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在全国选定48件文献, 《般若八千颂》是其中之一。委员金对乌尔都文、藏文古梵文、藏文现代文这三种文字的文献价值评价极高。
2、文物价值
作为一整套完整的文物,它独具三大特点:1. 《般若八千颂》(德格版)被称为藏传佛教所有洼的母法来源、法的大海、如意宝,是三世佛祖.菩萨讲的所有法的精髓。该书在历史上曾先后由释迦色郎、加朗斯德、达玛达赫、白玛协等高僧翻译,大译师仁钦桑波校对,噶当派创世人署名高僧觉沃杰·巴登阿底峡尊者最终定稿,并经洛登绒波与赫钦两位大师最后完成三种不同文字的手抄本。萨迦寺的《般若八千颂》手抄本,最初被定名为《如意宝吉祥明灯》,后又称《殊胜三宝》。德格土司赤青·松吉巴登在拜访萨迦法王时,得到该书手抄本并带回德格。后经高僧大德建议组织雕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而它具有极高的宗教文献价值。2、 《般若八千颂》的刊刻年代、因缘、过程、作用等相关背景被详细的刊录在《德格土司世系谱》、 《藏文文法·后记》、 《萨迦格言·后记》中。考古界、文物界把德格雕版《般若八千颂》称之为“流传有序”。3、由当时的德格土司亲自监工、精选当时最上等材料和最优秀工匠,严格按照《藏文书法四十条》进行书写、刻录,并配以佛祖释迦牟尼1 2弘化系列图。保持最佳状态下海天只能按规定时间雕刻,刻完再经过1 2次审查校对,直至合格。所以,它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德格印经院雕版自古至今一直享有“藏地最标准的精典版本”的美誉。
3、文化价值
《般若八千颂》自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 703年)刻制经版后,印经院印经传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的在为广大信众服务,为信众带去美好的寄托与信念。以《般若八千颂》为代表的众多的佛经犹如“明灯”一样照亮了生活在艰苦地区的藏族信众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在相对艰苦的生活中得到“满足”与“幸福”。这种无形的价值与意义是那些没有亲身感受过藏区生活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德格印经院是我国国家级文保单位。自创建以来近277年时间里,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为已经消失了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德格印经院是全国藏族地区印经院中刻版制作、印刷技术延续性最好的印经院,是继承和保护藏族传统刻版技术的鲜活证据。
德格印经院所珍藏的藏文典籍,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语言文字、藏医药、艺术等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史料,现已成为藏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6年5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