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纸业的急切呼唤下,渭南市林纸一体化工程于近日被列为该市1号工程,180万亩速生林基地的营造成为此项工程的首要任务。在今年这个植树季节,渭南市栽种速生杨“热”了起来。
记者在省造纸协会了解到,林纸一体化是该协会近年来一直关注的事。我省造纸原料资源较为缺乏,自制木浆几乎为零。一次造纸纤维原料中麦草浆占95%,其余5%主要为外购木浆。麦草制浆污染难以治理,给我省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困难。按照国家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和治污规模要求,我省绝大多数麦草化学制浆都在关停之列。以麦草制浆造纸,也导致了我省中高档纸产品比例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以木材造浆,这种状况将彻底改观。
省造纸工业协会会长张稚辉告诉记者,加拿大是世界造纸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日产2000吨的纸厂可做到不用一根原始林木,主要是因为纸厂与植树造林有效结合。当前我省组建林纸一体化企业集团,将植树造林、森林工业和造纸业组成一个产业链,走产业化之路,并结合山川绿化工程,发展生态造纸工业,是改变我省造纸业面貌的必由之路。
渭南市发展林纸一体化,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由市政府与西安中富集团公司、陕西国泰绿色林纸产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营造速生林180万亩,建成年产30万吨的纸浆加工厂和年产10万吨的造纸厂,预计总投资达40亿元。
在渭南市林业局,局长雷民康告诉记者,该项目之所以在渭南启动,是因为该市拥有黄河、渭河、洛河的大面积河滩地,其潮湿的土壤利于速生杨的成长。今年预计完成栽种面积30万亩,用5至6年时间分批完成180万亩的栽种,满足轮伐的需要。此项工作由市林业局负责协调,具体运作方式为:公司+种植协会+农户。速生杨栽种后5年可成材,按1亩70株算,1亩地可出材约15立方米。用于造纸原料的一方木材收购价是400多元,这样算下来,将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这个项目见效后,可使渭南市每年新增gdp100亿元,占现在全市gdp180亿元的多一半。目前我国纸浆的进口量年约为500万吨,建一个30万吨的纸浆厂,远远不会满足需求。如果按每吨木浆4000元的价格折算,30万吨就是12亿元,若造成卷烟纸或墙壁纸,其价值增幅会更大。就生态效益来讲,建设面积约200万亩的丰产速生林,将使我省森林覆盖率提高2.7%。因此,从生态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角度出发,都应尽快将180万亩的速生林基地建成。
中富集团公司是这一项目的牵头单位,该公司造林工程管理部的负责人齐武卫告诉记者,中富集团近两年在繁育出售种苗的基础上,与青岛、兰州等地合作建造速生杨用材林,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2002年,集团将营造速生林的目光投放于省内。同年省计委牵头组织省林业厅、省造纸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西安设计院等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陕西省林浆纸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中富集团获悉后,于当年11月赴渭南与市委、市政府协商,达成建设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共识。此项工程总投资达40亿元,仅靠一两家公司是搞不起来的,必须借助多方投资。当务之急是建成180万亩专用纸浆林。有了资源,再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纸浆加工厂和造纸厂就容易了。这两个项目的建成估计在4至5年后。专用林基地的建造,主要依靠广大农户,中富集团打算以公司+种植协会+农户的方式运作,先扶持广大农户种树,使植树成为一个产业,然后以各乡镇为单位,在种植户中选择优秀者组成种植协会,负责为公司收购木料。这种开放式的联合新机制目前已吸引了20多个乡镇加入。林纸一体化工程的运作,对中富集团自身的扩张与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于此事,省林业厅造林处一位姓马的负责人说,这些年育苗热,使渭南地区的速生杨种苗繁育量很大,由于缺乏好项目带动,苗木供大于求,而今年完成30万亩速生林营造,需树苗约2000多万株,这将有力拉动苗木的出售。
渭南市林业局造林科的同志告诉记者,今年用于林纸一体化工程的苗木都是底径2.5厘米以上,高3.5米以上的优质速生杨苗子。眼下,在渭南市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广大农户结合林纸一体化工程越来越认识到栽种速生杨的益处,积极性高涨。截至3月上旬,全市已确定了1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全年完成30万亩的种植面积,应该是比较乐观的。
省造纸工业协会会长张稚辉说,以前我省的百特纸业股份公司等几家较有实力的造纸企业一直想搞林纸一体化工程,但因资金投入大,未能实施。如今在渭南得以启动,一旦180万亩速生杨基地建成,当地的10万吨造纸厂无法消化这么多原料,剩余的大量商品木浆将使省内的造纸企业获益。
省计委工业经济发展处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渭南市林纸一体化工程是一个好项目,符合工业强省、项目带动的发展路子。现在他们正在积极运作,争取国家立项,获得专项扶持资金。就我省目前的条件,林纸一体化工程只宜布一个点,因此这将是我省现阶段唯一的林纸一体化基地。
在今年的植树季节,渭南市林纸一体化工程拉开了序幕。这项能使多方受益的工程留给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工作还有很多,但当前统一认识,锲而不舍地去干,是推动此项工程健康运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