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异型材及门窗制品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塑钢门窗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规模小,效益差。规模小不仅仅表现在生产线的数量少,生产线在4条以下的企业占80%,更主要的是机模配套比例严重失调;这种情况在生产线较多的企业同样存在。在模具配套方面通常都是配一两套模具,产品单一;既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也发挥不了设备的能力。这些厂家经过数载风雨,经营效果不佳,投资难以收回,有的转产,有的变卖设备,更多的是无奈停产和设备闲置。
——重设备,轻技术。人们对塑钢门窗前景十分看好,但对pvc型材生产的技术难度估计不足。不少厂家认为只要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就一定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从各个行业转产塑料加工行业的一些厂家,缺乏塑料加工技术基础和专业人才。同业挖墙脚、高薪聘请是最佳捷径,反过来又使得一些企业不敢贸然投人人才培养,造成了行业从业人员的不正常流动和行业技术低水平的恶性循环。
——品种少,质量差。大部分厂家上型材项目缺乏新意。无论是设备还是产品,因缺乏技术力量而只能互相模仿;致使产品的种类少;档次不高,缺乏竞争能力。面对塑钢门窗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国内建筑门窗市场仍然是木、铝、塑三分天下的局面,主要靠价格竞争。导致质次价低的门窗充斥市场。
——两极分地,一哄而上。1998年以来,塑钢门窗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极端是,部分地区出现了大张旗鼓、互相攀比的上项目热。你上1万吨,我上5万吨;一家比一家大,不考虑市场容量和布局,都集中在一起。如果这种现象不加以遏制,不出两年,生产过剩、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使许多企业陷入新的困境。另一个极端是,在塑钢门自应用较热的地方出现了不少的名副其实的个体户;他们遍布大街小巷,无人监督管理,临时租一间门面,既无厂房车间,也无专用设备,买来几根便宜的型材,像加工铝合金门窗—样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塑钢门窗沦落为街头巷尾的小买卖将是行业的悲哀。
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以下对策发展塑钢门窗产业:
1.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协调分工管理。根据pvc型材和塑钢门窗两大类产品的性质、生产范围和应用情况,建议国家化学建材协调组按协调分工的原则,由国家轻工局和建设部分别进行行业管理。国家轻工局重点管理pvc型材的总量控制、定点布局、项目咨询、技术进步、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工作。建设部重点管理塑钢门窗的推广应用、生产许可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工作。
2. 明确项目建设规模,控制发展总量。塑钢门窗项目的建设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门窗组装厂、专业型材厂、型材生产与门窗组装混合式工厂。门窗组装厂的规模可大可小,但以小为宜。型材专业生产厂,规模以大为宜,但不宜过大。
根据《纲要》提出的目标和现有设备能力,以型材为例,理论上计算似乎不应该再增加了。国家发展国标到2000年需用塑钢门窗3000万平方米,约需型材30万吨。若以万吨规模建一个厂,需建30个,平均每个省市建一个就足够了。而现在已经有40万吨的生产能力,虽然很分散,如果全部发挥能力,形势可想而知。但考虑到设备的继续老化和淘汰及不能发挥能力的各种因素,应以适度规模和增长比例增加设备,而不是现在的一哄而上。 3.控制进口,防止重复建设。根据我国塑料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型材生产线与门窗组装设备均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型材生产线与国外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速度方面的差距,但具有价格优势。无论是挤出机还是型材模具,进口和国产的价格比不低于4比1,而生产效率并未达到4比1的水平。组装设备的质量基本上可与国外同类设备媲美,而且在价格上极具优势。
4加大技本投入,提高产品质量。pvc型材的生产较之塑钢门窗的组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深度。门窗的组装经过短期的培训即可上岗操作,型材的生产技术非一蹴而就之举。国家在推行行业发展的同时,除了引进必要的关键技术外,专业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亟待加强。进行项目评估时不能只看设备能力,应加强对技术工作的考核验收。塑钢门窗的技术重点不在组装生产,从经验教训来看大多数问题出在安装。与国外相比,塑钢门窗的安装技术落后是整个推广应用中的薄弱环节。